杨凌农高会上展示陕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成果。新华社发
陕西岚皋县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新华社发
编者按
日前公布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名单中,有49家单位获评“组织创新奖”,陕西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是其中之一。获奖事迹为:立足职责职能,建立健全扶贫干部任用、帮扶队伍派驻、支部书记优选、扶贫干部培训“四项举措”,培育了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攻坚队伍。本报详细介绍他们的做法,以飨读者。
创新“关键少数”任用机制——
有为有位 无为让位
牢固树立“打硬仗当用硬干部”理念,牵头制定的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指导意见》16条措施里,把“加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建设”放在第一位,并配合部内有关处室,紧扣扶贫需求举贤任能,紧盯攻坚任务定帅选将,让“一把手”成为“一把好手”,让“责任人”挑起“责任重担”。
坚持“四个不摘”,以最严标准保持主官稳定。坚决落实中央“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每年制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督查重点》,通过政策提醒、任务移交、意见反馈,协调相关处室严守“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党政正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政策底线,对拟提拔的贫困县党政正职一律不予调离、继续兼任,对需要调整的91个乡镇100名党政正职一律先报备后任免,对不符合规定的31名报备人选一律不予受理,同步对56个贫困县党政班子进行定期研判和谈心谈话,确保了各级扶贫“主官”牢牢坚守“主阵地”。
落实“三个优先”,以最大力度充实中坚力量。发挥联系纽带作用,一手抓需求对接,一手抓资源调动,联合干部、人才、党建等相关处室,对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的吃劲岗位,实行班子优先配备、人员优先补充、人才优先引入,先后选派农业、金融、科技等领域110名专业干部挂职扶贫副县长,争取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5批78名优秀人才来陕挂职锻炼,推动1019名新招录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93名选调生到村参与扶贫,在全国率先实现1133名大学生村官全部事业身份兜底安置、继续在镇在村工作,打造了一支素质高、本领强、作风硬的脱贫攻坚生力军。
用足“三项机制”,以最硬举措激励担当作为。鲜明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将“鼓励激励、能上能下、容错纠错”机制贯穿扶贫工作全过程,发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牵头处室作用,直接参与督查考核,准确提供参考依据,推动脱贫攻坚与目标责任考核、与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与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三个紧密挂钩”。全省通过运用脱贫攻坚考核和专项研判结果,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13名县委书记就地提拔,2019年对履职不力、不在状态的3名县委书记进行调整,今年又对脱贫攻坚排名靠后的3名县委书记、1名区长予以免职,真正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
改进帮扶队伍派驻方式——
尽锐出战 合力攻坚
紧紧抓住帮扶力量选派、管理、保障等关键环节,做到政策精准、责任精确、措施精细,努力将每支驻村队建成一个战斗组,实现尽锐出战、合力攻坚。
因村选人,实现“派得准”。吃透掌握贫困村现实需求和短板弱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口选派驻村人员,通过第一书记精准派、驻村队员组合配、包村干部统筹定,推动党务干部进“弱村”、经济干部进“穷村”、政法干部进“乱村”、科技干部进“产业村”,派出单位同步实行人员选派、项目跟进、资金配套、责任落实“四个打包”,实现人到钱到项目到,打出驻村帮扶组合拳。目前,全省9300余名第一书记、2.8万余名驻村工作队员坚守奋战在扶贫一线,其中省直机关选派市厅级后备干部和中长期培养对象210名。
严管厚爱,确保“干得好”。运用组织部门牵头、扶贫部门配合、乡镇党委抓总、选派单位支持、村“两委”协同的管理机制,指导各地健全驻村人员建档备案管理、日常考勤登记、重大事项报告、定期选派轮换等管理制度体系,下硬招整顿扶贫底数不清、措施不准、效果不优等问题,确保驻村帮扶干部人在、心在、状态在。制定《关于激励关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实施办法》,落实经费保障、生活补贴、提拔重用、关怀慰问等关心关爱措施,2019年市县乡累计提拔和进一步使用脱贫攻坚表现优秀干部3014人。
示范带动,力促“打得赢”。积极搭建驻村帮扶干部的竞赛擂台、展示舞台,省市县每年选树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先后表彰优秀第一书记5100余名、其中省级表彰268名,举办全省优秀第一书记和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23场次,编撰发行的《第一书记扶贫手记》入选“2019年农民喜爱的百本图书”,依托《当代陕西》、“陕西先锋”微信公众号对扶贫一线奋斗者跟踪报道宣传,通过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帮扶干部相互比学赶超、奋力决战决胜。
完善支部书记优选渠道——
庸人退出 能人回流
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以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为着力点,支持良人上岗,推动庸人退出,引导能人回流,全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推进“一肩挑”,好中选优配强主心骨。制定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办法,引导县级组织部门下管一级、直管到人,大力推动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通过“留、选、引、任、派”多措并举,做到换届“回头看”调整一批、软弱涣散整顿优选一批、届中缺额递补充实一批、优化干部结构配强一批,2019年全省15965个村完成“一肩挑”,占比94.3%。
整顿后进村,优进劣出筛选带头人。紧盯脱贫攻坚工作滞后、村党组织书记不胜任不尽职等重点村,督促落实县级领导“村村到”和包村整顿“四个一”措施,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596个,调整清理不合格、不胜任村干部3048名,相关做法和经验受到中组部肯定,在全国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推进会上交流发言。
清除空壳村,实践练兵育强领头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村干部致富带富本领的“练兵场”,大力实施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行动,落实重点扶持、示范培育、辐射带动“三步走”计划,探索创新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异地置业型多种经营模式,省级层面先后扶持49个县的1566个重点村先行先试,带动所有空壳村用三年时间实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转变,先后培育柯小海、郭占武等一批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形成“输血”变“造血”、先富带共富的生动局面。
构建扶贫培训综合体系——
手里有招 战之有效
坚持把“最能打的人”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发挥既掌握扶贫干部培训需求、又具备基层干部培训经验的“支点”作用,撬动全省干部培训“大资源”,通过构建五大体系、狠抓扶贫培训,保证各级扶贫干部肩上有责、心中有数、手里有招、战之有效。
构建责任分工体系。推动扶贫干部培训进入干部教育培训“大盘子”,明确“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职责权限,形成组织和扶贫部门主抓、党校和培训机构承办、重点业务部门参与的“大培训”格局,凝聚了齐抓共管工作合力。
建立精准培训体系。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培训主线任务,聚焦政策阐释、疑难解答、实用实效,坚持做到培训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开辟了分层分类分批精准培训的新模式。
打造多维融合体系。推动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授课与技能实践相结合,视频培训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政策宣讲与阵地培训相结合,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培训的多维度融合。
优化培训服务体系。联合各培训主体单位,夯实开发教材、强化师资、对接平台、细化管理四个方面基础工作,将扶贫干部培训纳入统计监测范畴、常态化督查范畴、成效考核范畴,形成上有头、下有脚的扶贫干部培训管理架构。
拓展实践应用体系。坚持以成果应用检验培训效果,配合干部教育处在全省均匀布点打造扶贫培训实践基地,编制《脱贫攻坚政策业务培训工作导引》,扩大操作实务、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培训课程占比,帮助各受训人员实现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近三年,累计举办省级示范培训班52期、培训5300余人,市县培训1502期、25.8万人次。
陕西省委组织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