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楠(左)敲锣庆祝张庄村村企登上“扶贫板”。
王晓楠(左二)在张庄村“保险+期货+银行”帮扶项目启动仪式上。
【编者按】 当金融和扶贫嫁接,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呢?近期,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讲述了以中国证监会挂职干部“芦靖生”为代表的年轻扶贫干部们,以“金融扶贫”模式,在兰考大地上的扶贫故事。“芦靖生”的原型之一——中国证监会派驻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第一书记王晓楠参加了电影首映式。本报记者连线王晓楠,听她讲述电影背后的特色扶贫之路。
记者:同样来自于中国证监会,同样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参与战贫,可以说你与“芦靖生”有着很多相似点,关于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感受?
王晓楠:参加电影首映时,我注视着屏幕上与自己扶贫经历颇为相似的“芦靖生”,驻村4年的点点滴滴,犹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快速闪现。尤其是影片中那些干群互动的桥段,像重新识别贫困户、修建公益超市等,都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勾起了我驻村扶贫的温情回忆。另外,影片中兰考干部一再提及的“蹲下才能看见蚂蚁”,也是我驻村扶贫以来认同的原则。唯有与群众贴得够近、扎根乡土够深,真正急群众之所急,才能与群众拧成一股绳,最终战胜贫穷实现乡村振兴。当然,尽管我的经历与芦靖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芦靖生的原型并非是哪个具体的人,而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群像。
记者:2017年,你的孩子尚未断奶,为什么主动请缨前往扶贫一线呢?
王晓楠: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张庄村,则是焦裕禄找到防风治沙方法的地方。作为开封人,我对兰考和张庄都不陌生,从小就受到焦裕禄精神的熏陶。另外,我还是个“扶贫二代”,我父亲也曾经参与过下乡扶贫,尽职尽责,用真心换来老百姓真情。我想,正是从小耳濡目染,才让我埋下了扶贫的种子。
后来,我离开故土到外地读书,并于2012年入职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非常巧合的是,张庄村成了证监会的定点扶贫点。2015年,单位派驻第一书记的时候,我因为计划怀孕生子只好放弃。2017年,新一轮驻村选拔开始了,我想都没想就报名了,那会孩子还没断奶。两年任职期满,在村民再三挽留下,我选择继续留村工作。我知道,我的选择对孩子很残忍,但我很难违背自己的内心。我一直欠孩子一声对不起。
记者:张庄2016年已经脱贫,到一个脱贫村工作,你做了什么呢?
王晓楠:我驻村的时候,张庄虽然脱贫,但仍有贫困村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村民,在外打工时突然晕倒,经医治无效身亡,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用人企业未尽到应尽的责任,村民又缺乏维权的渠道和能力,只好将苦水往肚子里咽。了解情况后,我第一时间从北京帮他们找了律师,帮助提供法律援助。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村民不仅缺乏法律意识,更缺乏依法维权的手段。于是,我邀请北京一家律所,和张庄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另外,还与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村达成合作协议,学习借鉴对方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理念。驻村这几年,我一直将乡村法治建设作为工作重心。
记者:你大学学的金融学,在证监会也是和资本打交道。你是如何将专业所长与扶贫有机结合的呢?
王晓楠:资本市场其实是多层次的,并非与贫困乡村完全不相干。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研究生时,我参加了世界银行学院举办的“微型金融”研讨,接触到了“普惠金融理念”——钱要给有发展意愿的人,要输血帮他们找到发展思路,这对我影响很深。刚到村那会,村里有一批小微企业,我瞄准“微型金融”发力,在帮助小微企业规范财务、降低创业风险、提高知名度以及融资能力上重点突破。
2018年3月,首创京都期货有限公司在河南省的首单鸡蛋“保险+期货”项目,其中就有我们村的22户蛋鸡养殖户,我们拿出了20万元的保费,为养殖户的570多吨鸡蛋进行“价格兜底”。蛋鸡养殖户们规避了未来1个月鸡蛋价格波动的风险:如果鸡蛋价格上涨,养殖户收入增加;如果鸡蛋价格下跌,养殖户依旧可以以兜底价售出鸡蛋,所有损失、差价由保险公司赔付。
第二年,在证监会的指导下,河南省首单“保险+期货+银行”帮扶项目落地在张庄,通过引入邮储银行为农户提供融资,在授信等服务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村民们只需要埋头养鸡生蛋,鸡蛋价格下跌的风险、融资难等问题都有人管了。
2019年12月16日,在中原证券推荐下,张庄22家村办企业组团登陆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扶贫板”,并在张庄举行集体挂牌仪式。村民们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企业上市,证券交易所敲锣庆祝的画面,没想到这个锣也能在张庄敲响,而且敲锣的都是本村企业,大家既自豪又激动。
这22家村办企业涉及水产养殖、食用菌加工、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组团成功挂牌是张庄近几年利用资本市场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融智服务的生动写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帮助村民开阔发展思路、引入资本活水,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记者:张庄在发展产业方面,有哪些做法可供分享?
王晓楠: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循序渐进往前走,这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之一。
比如,张庄旅游业刚起步时,村里连给人拍照留念的、卖纪念品的、甚至卖矿泉水的都没有。我心里着急,就动员村干部带头去卖点啥。如今,有村民用烙铁在葫芦上作画;有村民一针一线纳出“带有妈妈味道”的千层底儿;也有村民手工制作香油……这些产品并非最优秀的,但确是张庄人能做到的,换句话说就是非常适合张庄。
几年扶贫下来,我发现村企合作是夯实产业基础要走且走得好的路。通过在市场打拼,企业对产业把握往往更加准确,当村里自我发展能力比较薄弱时,搭上企业的发展快车,可有效嫁接村里的资源,对接企业产业链。等有能力了,村里就可以成为产业的主导者。
记者:你觉得像张庄这样的村,最大的发展瓶颈是什么?
王晓楠:从北京到张庄,最大的差异不是距离,不是空间,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和思维。比如,我们张庄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适合发展红色旅游,但究竟该怎么发展呢,大家又都没有特别好的主意。到村后,我为张庄定制了主打红色教育主题的旅游产业,在村里建立了 “红色培训基地”。
其实村民并不是不聪明,只是处在相对闭塞的乡村环境,限制了他们的眼光和见识,缺少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和认知。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个问题的破解其实并不难。只要有合理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方法即可。为此,我邀请中关村开封基地与张庄签订帮扶协议,从北京中关村请来30多位互联网企业高管,为村民进行互联网思维培训,同时引入一家IT机构,专门培训村民的互联网技能,培养一批能玩转互联网的新时代村民。
记者:第一书记们离开以后,乡村如何可持续发展呢?
王晓楠: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以前张庄的教育水平不行,很多年轻人中学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必须实现人才升级。即便他们将来不留在村里,也能够拥有更大的可选择空间,带动家庭、村庄发展。
这几年,按照“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思路,我们加大了对张庄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村里建了一所亲子园,接收本村和附近村庄的孩子。另外,我还向我的“娘家”提交了张庄小学建设方案,获赠了1500万元新建小学,去年9月已竣工投入使用。现在,张庄小学有6个教学班,共有教师16人、学生283人,每班都配有连接网络的电子白板。
孩子们在村里读完小学,可以去镇里读初中和高中。贫困户的孩子考上大学还可以申请6000元补助。我希望通过教育,为村里的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出乡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带着更好的资源和更大的能量回来建设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