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西麦窑村。
“我们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挖掘各区特色优势,全市统筹规划,分类施策,按照片区特色推进乡村建设。”山东省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杨斌说。
青岛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临黄海,西接平原,内有山川海港,地形多样。近年来,青岛市出台了《农村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发展规划(2015—2030)》,明确了全市乡村建设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指导各区(县)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确保全市乡村建设“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截至目前,青岛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2个、市级示范村400个,带动打造区(市)级示范村1237个。
近日,记者走进青岛市崂山、西海岸、胶州三区(市)采访,探究青岛东、中、西部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之路。
东部沿海——
山海共融连片规划,打造海岸乡村特色生态线
崂山脚下、黄海岸边,分布着东麦窑、西麦窑等多个渔村。记者走进东麦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沿山坡分布的黄褐色石头房。
“我们村石头房大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所用石材来自本地山石,由村里石匠一锤锤打磨整齐,用其堆砌出了石头房墙体。”东麦窑村村民刘淑民介绍,住石头房里冬暖夏凉。
东麦窑村负责人代明告诉记者,4年前,东麦窑村“两委”班子成员到江苏、浙江等国内乡村特色旅游景区学习,回来后研究决定,按照崂山全域旅游的规划总方案,东麦窑村将村民闲置农房集中起来,统一承包给崂山旅游集团。崂山旅游集团邀请国家级设计团队,装修改造石头房屋,打造“仙居崂山”高端特色民宿项目。
“东麦窑及周边村子老石头房,用的是崂山本地最独特的石材,在海风长期吹拂下,海洋湿气接触到石头会液化成水滴,不仅对石材有天然的清洁作用,而且还不会产生腐蚀。我们修旧如旧,将房屋墙体石材进行打磨抛光。”崂山旅游集团负责人姜伟说,“我们在做整村规划时,就发现这里的老石头房风貌独特,一定要保留下来,并且要做出特色。”
据介绍,在发展民宿业的同时,东麦窑村也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0余万元,修建社区污水处理站;投资900余万元,进行地源热泵冷暖联供项目建设,村民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冬季供热、夏季供凉服务;投资250余万元,实施社区强弱电改造项目,将空中线缆全部下地。
与东麦窑同步规划发展的还有西麦窑、流清河、马鞍子等海岸沿线村庄,按照崂山区山海共融的统一规划,沙子口街道整体片区推进,让渔民上岸的同时,也发展了民宿、渔家乐等旅游新业态。
“以前村里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公共环境也是又脏又乱。经过这些年的整治改造,现在环境好多了,有公园、有广场,生活也方便了许多,而且我们的民宿生意也好多了。接下来我会继续升级,现在已经常有来自北京、上海的回头客定房间。”西麦窑村村民唐晓霞说。现年45岁的唐晓霞利用自家房屋,经营了十几年民宿,也一路见证着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自家生意也是越来越好。
崂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妮妮告诉记者:“沙子口街道沿着海岸线,将多个村庄集中连片打造成一条沿海生态线,统一规划海岸沿线景观带,路旁房屋全部以粉红色为主要色调,配上统一设计的灯光秀,为区域旅游发展奠定了设施基础,老百姓可以在家经营渔家乐、大排档等,实现家门口就业。”
西部山区——
原山原水原生活,走出山村振兴新道路
走进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景区,山连着山,水接着水。过去山间小路连接不畅,车进不来,人出不去,通村路修好后,游客也随之多了起来。
邻村嫁过来的王黎沙,今年33岁,过去一直在家带孩子,全靠丈夫在外打工维持生计。自从杨家山里的通村路修好之后,自驾游客也多了起来。看到商机的王黎沙,尝试着经营起了农家饭庄。“村里将村民房子外立面统一修整,门前臭水沟也变成清澈的九龙溪,这些年游客越来越多,现在每天至少40桌客人。”
一条条通村路,就是一条条致富路。截至目前,青岛市已建成“四好农村路”3228公里,新完成2473个村庄的通户道路硬化。与此同时,全市完成1565个村庄规模化供水管网、村内供水管网和一户一表改造。
铁山街道人大工委赵保伟介绍,在区域规划工作中,主要就是明确各村功能定位,譬如在东南崖村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在大下庄、西北庄村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和农业园区,在后石沟村着力打造乡村影视基地,定好位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
记者在齐长城脚下的后石沟村了解到,由于村子位于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所以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几年,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影视剧组的目光,经过几年发展,已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影视基地。
“没想到能有剧组来我们村拍电视剧,更没想到自己会在家门口当了一回演员。”70岁的后石沟村村民宋玉珍告诉记者,自己嫁到后石沟村这么多年,亲眼见证了村庄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都是土路,下雨后根本没法走。现在好了,都是硬化路,村里还通了公交车,我们老年人坐车也不要钱,上午我刚去给在上海的女儿寄了快递,现在出行越来越方便了。”宋玉珍说。
铁山街道办事处夏秀京告诉记者:“我们借着打造‘影视之都’的契机,投资2400万元建成后石沟村乡村影视基地,修缮改造村里的老街、老巷、老房子,打造了影视步行街和大槐树、阳光超市、谷仓、老宅等系列影视场景。”
经过持续不断地建设,后石沟村乡村影视基地已初具规模。自《温暖的味道》在湖南卫视首映以来,又先后有《疫战》《素夏》等6部影视作品在该村取景拍摄,村民通过出租房屋、参与群演等途径增收近4万元,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村集体仅场地使用费一项,就增收1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由负债36万元发展到年收入50万元以上。
中部平原——
产业兴旺连片优化,乡村发展融入新型城镇化
运动帽产业是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的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中国制帽之乡”,李哥庄镇大窑村、小窑村产业配套齐全。2020年,大窑村与小窑村作为一个组团被列入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范围。围绕制帽业优势产业,大窑村、小窑村正在打造以“工业窑村”为主题的特色村落。
早在1985年,小窑村便成立了胶州市第一家制帽企业,后来全市仅大型制帽企业就发展至6家,吸纳就业5000多人,并带动周边从事配套服务的小企业200余家,间接带动就业上千人,周边村民开始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我们统一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推进以产业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李哥庄镇乡村振兴办的姜雨杞告诉记者。
据介绍,截至目前,李哥庄镇共计投资1000余万元对园区道路、管网等进行改造提升;同时以小窑村为中心规划建设制帽产业社区。
除了制帽产业,李哥庄镇冷家庄村制陶业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冷家庄村土质细腻、黏度适宜,烧制的黑陶漆色光亮、硬度适中、透而不漏,用手轻轻敲击有金属脆响。”冷家庄村制陶第四代传人叶广德向记者介绍。
为了做大做强特色传统产业,2017年,冷家庄村开始建设以黑陶为主题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他们整合上级资金800余万元,对村庄道路、房屋外立面等基础设施和村居风貌进行改造,营建出浓郁的古风古色。同时,将黑陶文化作为建设主线,投资200万元建设了黑陶文化广场和黑陶特色文化街,整修古窑旧址,并在村民房屋外墙彩绘黑陶文化历史,使黑陶文化元素遍布村庄大街小巷。
“随着黑陶产业不断发展,吸引了大批人员前来参观体验,仅博物馆参观门票、教学体验收入和黑陶礼品销售三项,每年冷家庄村集体至少增收17万元,每户村民年增收800元以上。”冷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傅念超告诉记者。
在冷家庄村黑陶博物馆门口,挂着一块红色招牌的小房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镇里设立的‘爱心发屋’,为居住在李哥庄镇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理发。这样的‘爱心发屋’在全镇有28处。”李哥庄镇宣传委员刘媛媛告诉记者。
据了解,李哥庄镇以弘扬“关爱老年人”传统美德为主线,通过招募爱心志愿者,在全镇社区、新村逐步设立“爱心发屋”,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打造覆盖全镇的“爱心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