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春管正当时。本版推出“两会后探落实·确保粮食安全”系列报道,约请记者深入黑龙江绥化、浙江杭州、海南三亚等地,展示当地抓实落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积极努力。 ——编者
一场直播下来,卖出大米近千斤,销售额近7000元。这对于刚刚踏入电商领域的丁洪阳来说,已实属不易。今年28岁的丁洪阳,大学毕业后留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老家,帮父亲种粮、卖粮。
“我们流转土地1300多亩,种植优质品种米,注册绿色品牌,去年纯收入有80多万元。”丁洪阳底气十足。一旁,父亲丁会利掰着指头细数:“政府还给了不少补贴,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秸秆还田补贴……”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地处东北平原黑土带中心区,绥化市着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到实处。
优化布局,在保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前提下,增加大豆播种面积112万亩
人勤春早。松嫩平原上的冰雪还未消融,在海伦市永和镇经建村,一台崭新的大豆播种机已经开进村民梁俊福家的场院。
“今年计划种30亩大豆,其中轮作15亩。”梁俊福带记者走进仓库,种子、化肥已经全部到位,“改种大豆,每亩地有150元的轮作补贴,单这一项就相当于多赚2250元。”
“国家政策好,我们农民种粮劲头足。”梁俊福信心满满,“今年选用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争取收入上个新台阶。”
“黑龙江要坚决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500亿斤以上的政治任务。”黑龙江省副省长李玉刚表示,同时,提高大豆自给能力,扩种大豆1000万亩、增产26亿斤。
绥化市现有耕地面积2845万亩,去年粮食产量达230.8亿斤,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持续全面提升粮食生产供给保障能力。”绥化市委常委、副市长来永见说。
今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二天,绥化市委即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274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20亿斤以上;同时,优化布局,扩大豆、扩油料,在保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前提下,增加大豆播种面积112万亩。
任务当天下达,市、县、乡、村层层抓实落细。一周时间不到,相关任务指标已分解至具体农户和地块。
推进速度为什么这么快?“归根结底,国家政策导向明确有力,农民种粮收益和意愿在提高。”海伦市委书记侯绍波说,“我们实行粮食安全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细化指标,建立台账,工作落实务求实效。”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订单种植
眼下,正值备春耕关键期。海伦市前进镇东兴村69岁的孙广文并没有忙着购买生产资料,而是将自家的15亩地,通过村里的合作社,托管给了海伦市农时土地托管有限公司打理。
“托管企业耕作水平高,粮食产量也高,耕种管收都不用操心,去掉托管费用,收益都归自己。”孙广文给记者算起细账,“去年15亩大豆收了5800多斤,总共卖了1.7万多元,除去托管费,加上补贴后净赚1.8万多元。”
孙广文种了大半辈子地,这几年腿脚渐不灵便,儿子又在外地工作,地里荒草一度长得比豆秧还高。2017年,村里的合作社跟农时公司达成土地托管合作协议,孙广文带头支持。
怎么托管?“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的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介绍,地里收成归农民所有,监管责任由政府承担,政府与聘请的第三方机构,联合对托管组织进行播种、植保、收获等全程监管。
近年来,绥化市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土地托管模式形成了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既能降低农业物化成本,又能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农户和企业实现了双赢。”海伦市经管站干部刘中华说。
“今年,全市将落实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400万亩,较去年增加270多万亩,其中全程托管面积达800万亩。”绥化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刘红伟介绍。
当然,并非所有农民都愿意采用托管模式。对此,绥化市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动订单种植。
在庆安县丰收乡丰收村,52岁的村民桑宝与县里一家公司签订订单种植协议已有4个年头。“公司统一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明确保底收购价,还拿出净利润的20%进行二次分红。”桑宝说。
去年,桑宝在公司指导下试种了195亩长粒香稻,公司以1.95元/斤(含二次分红)价格进行回购,桑宝的纯收入一下子超过15万元。“手中有订单,种粮心不慌。”他乐呵呵地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守着呼兰河,村里的地却长期吃不够呼兰河水,北林区双河镇西南村村委会主任刘立威心焦不已。
“以前灌溉只有一条小土渠,要想把全村水田浇一遍得半个多月,处在下游的农户只能种早熟水稻品种,亩产要少六七十斤。”刘立威说。
近年来,北林区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力度。2020年,全长8.7公里的幸福干渠成功通水,包括西南村在内的7.5万亩耕地不再望着呼兰河喊渴。
“经过平整土地,建设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我们村1.26万亩耕地成功升级为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刘立威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00万亩,到‘十四五’末,至少再新建500万亩,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绥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关国志说。
种地20多年,庆安县久胜镇久胜村的王廷富曾感到土变薄了,地没劲了。“这是长期过度耕作造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地肥力透支。”县里的农技专家告诉他。
既要用好黑土地,更要养好。2017年,王廷富入股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尝试绿色有机种植:全部施用有机肥,秸秆全量还田,使用诱捕器防虫……2020年,合作社位于久胜镇的2万亩基地全部取得有机认证,种植的大米最高能卖到60多元一斤。
如今,绿色、优质日渐成为绥化市农业生产的主旋律。全市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超过1200万亩,寒地黑土、绿色有机两张金字招牌越打越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绥化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至41克/千克,耕地地力提高了0.5个等级以上。
“等到春暖花开时你再来,太阳一照,黑土直泛油光,一踩一个脚印。”王廷富笑着对记者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