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广大农民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让金融政策真正落实到“三农”,金融服务真正下沉到“三农”
山东省邹平市焦桥镇张官村种粮大户王岩种了1200亩地。今年春耕,他早早预定好了种子、化肥等农资,但在支付尾款时,资金短缺让他犯了难。当地农业银行了解到他的困难后,及时为他提供了信贷支持,“多亏这120万元贷款,农时一点没耽误,种地心里踏实多了。”
放眼全国,越来越多的农户像王岩一样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解了燃眉之急。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不健全、信用体系缺失、专业人才缺乏等短板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不断增多,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地头,田野沃土正成为金融服务的“热土”。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聚焦“三农”实际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43.21万亿元。在普惠型涉农贷款方面,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农户经营性贷款余额6.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47%。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美好画卷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徐徐铺展。新形势下,无论是发展乡村产业还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无论是粮食生产、耕地保护,还是种业振兴、农资生产流通,广大农民都希望得到金融机构更加有力的信贷支持。这就要求涉农金融机构不断适应广大农民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让金融政策真正落实到“三农”,金融服务真正下沉到“三农”,进一步以创新优化供给,为农民提供更多精准有效、惠而不贵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让金融服务真正下沉到“三农”,需要进一步打好政策“组合拳”。具体来说,不仅可以通过综合运用税收减免、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组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领域的资源投入,也可以通过配置政府信用,让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与此同时,积极疏通相关配套政策瓶颈,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三农”的广度。
让金融支农更惠农,需要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产业基础和生产方式也千差万别,很难用统一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因此,金融机构还是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用精准的产品满足广大农民不同的需求。如果广大农民用不上、用不起,再好的金融产品也无法真正发挥支农惠农的作用。近些年,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大棚贷”“油茶贷”“苹果贷”等金融产品,既从地方产业实际出发,又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未来,希望这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