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农、科技赋农、产业兴农——广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调研纪实
2022-11-09 17:3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部署2022年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聚焦中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进行实地调研,在红色文化传播、乡村振兴创新路径等方面形成对话、交流、借鉴与共进。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实践团来到江苏省句容市、丹阳市,以观察式采访、深入访谈等方式,从人才强农、科技赋农、产业兴农等方面,实地考察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亮点以及面临的难点、痛点。

  一、人才强农:弘扬亚夫精神,把成果呈现在大地上

  2018年,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为名的“亚夫团队工作室”在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揭牌成立,赵亚夫担任总顾问。

  ▲亚夫团队工作室挂牌成立

  句容市唐陵村挂职第一书记巫建新是工作室的重要成员之一。一直以来,他始终践行着“奋斗、敬业、开拓、奉献”的“亚夫精神”。

  ▲巫建新

  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挂职第一书记

  “亚夫团队工作室”重要成员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原党总支书记

  (一)因地制宜:“一根苗木”致富一方百姓

  初入唐陵村,实践团行进在宽敞的道路上,两旁种植的紫薇花绚丽绽放,姹紫嫣红的色彩装扮着这个美丽乡村。殊不知,以前的唐陵村是个出了名的“三多”贫困村:麻将馆多、抛荒田多、上访矛盾多。

  “2007年以前的唐陵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常年缺水,种植普通的农作物只能望天收,人均收入只有1700元,村集体收入不到10万元,负债高达100多万元。”巫建新书记说道,“2008年,新的两委班子成立以后,在村党委书记刘树安的带领下,依托丘陵山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苗木产业,把村民眼里的‘柴火树’变身为‘金树苗’。2021年,唐陵村花木及相关产业销售达53亿元,村集体资产近2亿元,集体年收入72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5万元。”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

  现在的唐陵村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获批全国亿元村、省农业产业科技联盟、省苗木特色村、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等诸多荣誉。

  ▲陈列在会议室里的唐陵村所获部分荣誉

  (二)人才培养:“为农服务”发展高效农业

  在亚夫团队工作室,除了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句容市农委33名农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外,也把在农村做得比较好的农夫,或称为“土专家”纳入其中,建立了“亚夫团队工作室+地方分室+农业专家+乡土人才+种养大户”的组织体系,通过他们对农民进行指导,以“一户带动一片”“一片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镇”来促进农民增收。

  ▲巫建新书记(左二)向实践团展示特色彩叶苗木

  “为农服务”是亚夫团队工作室的核心理念,不求任何报酬、也不求任何荣誉,而是要真正走到村里、走到农民家里去,想农民所想、解农民所惑,为农民办实事。当有出版社找到巫建新书记,想请他翻译外语农业实用技术书籍时,巫书记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直说“我们要学赵亚夫,不求任何回报”,并陆续翻译出版了《苗木无性繁殖》《庭园花木修剪》《果树修剪》《猕猴桃生产管理》等4本书籍。

  (三)技术扶持:“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要增收,其实是很难的。做农业,需要‘情怀’,没有‘情怀’,农民就不想去做;有了‘情怀’,但要有效益,那就还需要有技术。”在技术扶持方面,巫建新书记提到了关键的两点。

  一是打造生态循环的有机农业。“不是说这块田不打农药就是‘有机’的,而是要将整个环境打造成一个生态循环的有机农业。”巫建新书记向我们介绍道,“简单来说也就是在持续获得最高产量的同时,保持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

  二是进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离不开技术的扶持,“只有在懂技术的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产业升级,便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民的收益。”

  ▲巫建新书记(左二)接受实践团采访

  二、科技赋农:新农人的致富路

  司徒镇是丹阳的经济强镇,2022年1月入选江苏省乡村振兴拟表彰先进集体公示名单。在这里,有带动群众致富的“领跑者”,也有返乡创业的青年现代农业“践行者”,他们积极拥抱科技、勇于创新,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让农业跑出了“加速度”,让乡村振兴步入了“快车道”。

  (一)“十佳”农民茅建俊和他的“圈养鱼”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占地500多亩的水产养殖和稻田种养综合结合的模式平台,这个也是我们中国十大推广模式之一。”刚走进雨禾家庭农场,丹阳市佳吉渔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茅建俊便迫不及待地向实践团介绍道。

  ▲丹阳市佳吉渔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茅建俊

  来到平台上,放眼望去,8个蓝色大水桶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池塘中,每个水桶上还漂浮着用以净化水质的绿色水葫芦。“这个叫做池塘‘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系统模式,目前在江苏省共有5家采用了这个模式,而我们是江苏省首家试验示范点之一,”茅建俊向实践团介绍,“这里每一亩池塘可以放4个桶,每个桶可以养殖近2000尾鱼,实现多品种、精准化养殖,大大提高产量、提升产值。”

  2018年,茅建俊等人曾在丹阳市司徒镇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与屯甸村党支部书记毛锁龙两次赴华中农业大学实地考察,请何绪刚教授指导,并引进了这项养殖技术,成为了江苏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1991年学校毕业后,茅建俊就一直在与“渔”打交道。从进入企业从事水产养殖和管理工作,到自主创业进行成品鱼养殖,茅建俊不断地向老师傅学习、向专家请教,积极参加各级水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效益。

  随后,茅建俊牵头带动周边水产养殖户成立了丹阳市佳吉渔业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从1000亩发展到6000亩。“现在,每年合作社还会开展‘田间课堂’,针对水产养殖技术及季节性问题处理能力等方面内容召开培训会议,邀请水产专家、教授来讲课,组织成员外出观摩等,让大家学习先进养殖方法和理念,提高养殖水平。”

  ▲茅建俊向实践团介绍“田间课堂”

  如今,在茅建俊的带领下,合作社在水产良种引进、种苗繁育、科学放养、水质调控、鱼病防治等环节,基本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推广复制能力强。同时,合作社通过绿色打造,成功通过省级水产品可追溯企业认证,并将通过注册“佳吉乐”商标,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茅建俊个人及佳吉渔业专业合作社所获部分荣誉

  (二)“80后”毛丹的“甜蜜”农场

  车辆驶过生态大道,来到司徒镇恒青生态农业园,12座连栋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十分醒目。

  “这是一个家庭农场,主要是针对大棚里应时鲜果的采摘,品种比较多。”在司徒镇副镇长蒋晓红和屯甸村党支部书记毛锁龙的指引下,实践团来到了谷田家庭农场。

  ▲毛丹在谷田家庭农场向实践团介绍

  简单的衣着、小麦色的皮肤、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农场主毛丹向实践团娓娓道来,“这个是我们农场的整体布局,目前的建成率达到90%。”也许常年扎根在田间、穿梭在果蔬大棚里,在毛丹的言谈举止间透露出几分质朴和坚韧。“以前,我是以台湾‘蜜宝’红心火龙果起家的,后来也开始尝试种植一些新品种,像车厘子、猕猴桃、蜂糖李等。”

  ▲谷田家庭农场布局图

  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毛丹,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家里三代为农,从小就跟土地打交道,知道祖辈和父辈在传统农业种植上的种种不易。在他的心里始终怀揣着“凭自己的本事改变家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的梦想,毕业后便决定返乡创业。

  然而,在刚开始创业的几年,毛丹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身为农场老板兼果农,由于自身经验不足,种植成本高、顾客来得少,毛丹当年就亏损了10多万元。

  ▲丹阳市司徒镇副镇长蒋晓红(右三)屯甸村党支部书记毛锁龙(右二)谷田家庭农场主毛丹(右一)接受实践团采访

  “农业的路,是一条长期摸索的路。”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毛丹迎来了转机。2017年,在丹阳市政府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的支援下,毛丹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从亏本到年盈利130多万,同时,在赵亚夫等农业专家的指导下,调整肥料配比、尝试培育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水果产能迅速提高。“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只要思路和投资方向做得对,农业还是很有前景的。”毛丹非常自信地说。

  2019年,丹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利用省级奖补资金请农业物联网公司设计了一套互联网“智慧农业”检测系统,各个农场主既可远程监测园内环境,也能实时知晓为大棚量身定做好的灌溉和施肥计划,一键点击即可实现。

  ▲丹阳市司徒镇副镇长蒋晓红向实践团介绍“智慧化管理温室大棚系统”

  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政策、制度、资金、科技、设备,还有核心要素——人才,持续不断地投入和支持。蒋晓红副镇长指出,农业不同于程式化的工业体系,每一个季度的生长过程都不一样,能够像毛丹这样倾注大量时间、精力到农作物全部生长过程中的年轻人太少了。

  毛锁龙书记指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集镇化建设,即农民要进城,与乡村振兴是一对矛盾体;二是乡村振兴要立足本土,但本土创业人员太少,导致现在基本上都只有60后、70后在坚守。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具体目标。随着农村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电商农业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显得更为紧迫。

  三、产业兴农,“眼镜之乡”的致富密码

  江苏省丹阳市司徒镇被誉为全国知名的“眼镜之乡”“中国眼镜第一镇”,数以亿计的镜片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是全国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近年来,江苏丹阳司徒镇瞄准产业强镇、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建设三大发展方向,充分激发产业强劲活力,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姿态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新路子。

  ▲被誉为“中国眼镜第一镇”的江苏丹阳司徒镇

  (一)眼镜行业的“领头羊”

  “销售额年均递增20%”,是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保持数年的骄人业绩。“我们是国内最大的隐形眼镜公司,也是世界第六大隐形眼镜及护理液专业生产企业。”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副厂长张坤向实践团介绍道。

  ▲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

  稳就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举措,是农民增收最有效直接的方式,也是巩固脱贫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据副厂长张坤介绍,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大多数都是本地人。

  在今年司徒镇新春首场招聘会上,公司招聘主管史静也曾表示,公司将会为有意愿长期留企的员工提供培训、重点培养规划,“让员工看到企业蓬勃发展的方向,让他们看到自己在企业能获得更好的未来。”

  ▲“乡村振兴·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与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负责人合影

  (二)弘扬民族品牌的“笃行者”

  穿辐条、自动锁紧、自动校正、入胎、装飞轮……在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的生产线车间里,工人们在机械设备的辅助下,井然有序地完成着每一项工艺流程。

  ▲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生产线车间

  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源于1897年中国自行车同昌车行,1959年1月创建了“凤凰”品牌。“弘扬百年民族品牌”是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的使命。“现在自行车行业面临着从‘功能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转化,凤凰也逐渐从“代步”工具理念转化为“出行”工具理念,陆续推出自行车、电动车、助力车、运动车、山地车等诸多品种,为受众提供更舒适的骑行体验,每年我们的销售额达到1200多万辆。”上海凤凰自行车江苏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海波向实践团介绍道。

  ▲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海波与实践团交流

  (三)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丹阳市电子商务起步早,与特色产业融合度高,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县,2020年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依托于此,丹阳市建立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上行综合服务体系,以打造丹阳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便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

  ▲丹阳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电商项目经理王光明向实践团展示电子商务大数据

  从大数据中可以看出,2022年上半年,丹阳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累计培训人数达2368人,电子商务总交易额超过104亿元,网商总数共计17,447家,电商带动就业人数98,300人。

  走进特色产品直播展厅,一摞摞特色农产品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它们均是由丹阳市12个乡镇街道选送进行直播带货的产品。“我们会把这些产品不断地进行直播,对比较畅销的产品进行后期打造,对销量不佳的产品,进行进一步分析建议,以便替换其他更符合平台销售的产品。”项目经理王光明还提到,每个农产品也会录入到中心的农产品库当中,为创业学员提供选品。

  ▲丹阳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电商项目经理王光明向实践团介绍特色产品直播展厅

  ▲“乡村振兴·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与丹阳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把“亚夫精神”践行在乡野田间的笃行者巫建新,探索科技兴农、以农富农之路的先行者茅建俊和毛丹,还是立足本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推动者“眼镜之乡”司徒镇,他们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默默奉献、探索创新、锐意进取,但也从中反映出乡村振兴人才的忧思,而要改变乡村人才流失的局面,重塑乡村人才生态,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任重而道远。

  内容来源: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张爱凤(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文字撰写:陈佳玲

  团队成员:康莹 陈佳玲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