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这个250多人的小村庄缘何快速起飞 ——
学会了游泳才能摸到鱼
处于河西走廊西段的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康乐镇榆木庄村,是一个人口仅250多人的多民族聚居小村庄。近几年,这个过去主要靠草原奖补“过日子”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翻几个“筋斗云”,去年达到29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农牧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过了2万元。
“村上经济的起飞,充分利用了毗邻丹霞景区和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市场中逐渐学会了‘游泳’,能够在游客和消费者的需求中找到商机。”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云道出了榆木庄村发展的秘诀。
榆木庄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国家4A级景区冰沟丹霞近在眼前,距离全国闻名的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也仅十来公里路程,但在以前,他们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如今,搭上景区的“班车”、尝到旅游甜头的村民说起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夸党支部带领大家过上了好日子。
让村民改变观念,村党支部费了不少脑筋。村民以前主要养殖高山细毛羊,但近些年,养殖效益出现滑坡势头。村党支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种植藜麦、观赏花卉,但农牧民却无动于衷。牧民康丽华的疑虑很有代表性:“种植藜麦花卉大家没有经验,需要注意些啥,生长过程中如何管理?种植的藜麦、花卉到底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卖上好价钱?”
其实,不仅农牧民有疑虑,村干部刚开始也有些把不准。李海云坦言:“我们心里也七上八下,但原来的养殖方式显然已经落后,必须改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村党支部决定走出去。他们先后到浙江安吉余村、四川成都三圣花乡、四川漳扎九寨沟观摩。看得越多,李海云和村干部的信心也越足。“余村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他们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文化牌、走绿色路、吃旅游饭,从一个无名小山村变成全国闻名的旅游乡村,我觉得我们也能做到。”李海云坚定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决心。有了方向,村党支部认真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举措,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走访入户等方式,反复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最终确定了“整合资源、规划先行、夯实基础、借景生财”的发展思路。村里通过争取资金修牧道、建棚圈,修水渠、拉电线,抓规划、搞拆迁……整村面貌慢慢发生改变,群众思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新经济载体。”在外出学习中,李海云深刻体会到集体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此时,恰逢张掖市探索推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榆木庄村趁势而上,通过整合上级投入、村集体、合作社、群众、市场等多方资源,筹集注册资本200万元,成立了肃南县富民旅游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资控股,确定了“村民委员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公司”的“三位一体”架构,抱团推进强村富民。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公司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监管有力”的运营模式。公司成立伊始便将“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进行税后利润分配”纳入公司章程,按照10%、25%、5%、60%的比例,确定法定盈余公积金、积累继续发展资金(含弥补亏损)、经营管理人员奖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提取份额,完善公司、村集体、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
一枝独秀不是春,光靠一家村集体经济公司很难在短期内丰富业态、繁荣市场。榆木庄村扶持培育了4家乡村旅游经营示范户,开办各类商业门点35家,带动了40多户农牧民参与餐饮服务、商品零售等,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效应,有效拓宽了农牧民增收的渠道。
要把生意做好,就要紧跟市场潮流。榆木庄村借势电商,闯开了一条路。坚持“公司+文旅展销+电商”发展方式,以电商直播间和特色文旅商品展销体验中心为平台,与电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依托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裕固族服饰、手工艺品、土特产等,线上+线下销售额达20多万元。赵雪龙是返乡创业人员,被村里选派到市县参加电商主播培训,并在村集体的帮助下成立巴扎黑手工酸奶坊,直播销售年收入超过8万元。
榆木庄村集体公司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利用村里的资源和商机进行市场开发,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添砖加瓦。用好“合作开发”模式,对村集体30亩休闲采摘园进行改造提升,发展以葡萄和春杏为主的特色林果采摘,打造农旅观光休闲综合体,通过招商引资发包给有实力的企业,年接待游客4000人次,村集体增收5万元。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探索“服务创收”模式,充分整合村里富余劳动力、闲置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资源要素,积极承接集镇绿化造林、社区物业服务、小区集中供暖、环境卫生保洁、基础设施管护等业务。目前已吸纳120多名群众就近灵活务工,户均增收8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左右。
学会在市场中“游泳”,村集体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张掖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榆木庄村围绕“村集体经济创收、农牧民共同富裕”目标,坚持走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深入实施“提标倍增”行动,积极推进公司化改革,引导村集体与其他经营主体和自然人股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管理能力弱、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问题,又让公司、村集体和农牧民获得更多利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