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玉米丰收的季节。6月12日,走进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的万亩玉米示范片,只见一株株青翠的玉米笔直挺立、秸秆粗壮,黄绿色的玉米穗层层叠叠,快乐的游人穿梭其间,共同奏响了丰收之歌。这里,是目前福建最大的玉米连片种植基地。
玉米实现成片发展,党支部起了关键作用。在2021年以前,东游镇的玉米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能卖出去即可。随着市场的变化,单打独斗的弊端日渐凸显:价格时常大跳水,总体呈现“小、散、乱”现象。农户吴高云说:“行情好的时候每斤能卖到2元多,不好的时候只能卖到七八角钱。”长此以往,不仅打击了种植户们的积极性,对整个玉米产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为了有效破解产业发展的难题,我们紧紧围绕玉米产业发展实际,创新建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1336模式’,即一个战略、三个突出、三个支持、六种途径,将党建这个源头活水注入产业发展中,形成了‘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强村富民新模式。”东游镇党委书记林武俊介绍说,玉米作为主粮,东游镇坚持粮食安全战略,突出党委统领、支部引领、党员带领,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通过产业转型、盘活资产、双轨并行、科技助力、品牌赋值、全程服务等六种途径,切实把玉米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1366模式”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实施之初,就遇到了土地流转难的问题。田地对于农民来说异常珍贵,每家每户只有那么几亩农田,要想推动规模化种植,难度可想而知。为此,东游镇党委在广泛征求农户意愿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下,探索实施“经济组织”“农业基地”和“订单农业”式流转,并决定“跨村联建”,将党城、云头、党口、东游四个相邻村庄的田地串联起来,打造一个万亩玉米示范片,通过万亩示范片带动流转种植。
福建高瞻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水线车间加工即食玉米
镇里的设想得到了党员种植户们的支持。党城村党员叶安成第一个表示赞同,将自己的7亩地作为“党员示范田”,试种新品种玉米。去年,叶安成引进闽双色6号,在6亩玉米地成功试种。在东游,像这样的党员示范田共有27亩,实现创业一户、带动一片、辐射一村。目前东游镇流转土地2.35万亩,流转率达42.83%,为推动玉米规模化种植提供基础保障。
“跨村联建”的示范片建成之后,最大的转变是东游玉米走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之路。“跨村联建”的牵头人、党城村党支部书记叶道鹏说:“现在,示范片的玉米种植实现工厂化育苗,进一步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引进的新品种闽双色6号、雪甜7401、美玉27、天贵糯932等,每年可助农增收30%以上。”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降低了劳动成本和灾害发生程度,提高了农户种植效益。
在“1366模式”带动下,全镇总农户数的三分之一、3000多户玉米种植户参与进来。去年玉米产业一产产值达到2.8亿元,亩产值提高700元,村民每亩收入增加345元,玉米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5月,在东游镇举办的首届“快乐玉米节”上,“东游玉米”公用品牌正式发布。
为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东游镇聚力打造“红链子、金粒子”党建品牌,成立了玉米行业协会,并在协会成立党支部,通过镇党委统领、支部牵头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整合资源力量,打响东游玉米品牌。
协会会长魏美建是高瞻生态农业负责人、瑞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这几年,他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管理模式,为1.5万亩玉米地提供统一社会化服务,解决了散户“卖难”问题。随着东游镇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镇党委的建议和统领下,魏美建发力加工环节,在今年3月投资500万元引进了真空鲜食玉米加工设备,发展即食玉米。“玉米的季节性比较强,我们引进这个设备之后,可以让玉米实现全年流通,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魏美建介绍道,有了新设备,玉米从采摘、蒸熟到完成包装,只需5个小时,市场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东游玉米产业已经形成了从育苗到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玉米秸秆、玉米须、玉米棒综合利用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实现一根玉米“吃干榨尽”的综合利用。
如今,东游玉米声名鹊起,鲜脆清甜的东游玉米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在盒马鲜生、叮咚买菜、多多买菜等电商平台,东游玉米年销售量1万多吨,在线下大型批发市场、中大型生鲜超市等,东游玉米销往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年销售量6万多吨,金字招牌越来越响,玉米粒成为村财增收、企业盈利、农民致富的“金豆粒”。
本报通讯员 吴梦瑶 叶秋艳 谢祯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