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看落实 话振兴 | 民富村强,“塞上明珠”探新路
2023-07-10 09:3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许露露 刘凤双 杨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夯实产业发展基石,乡村才有人气,发展才有底气。陕西省榆林市聚焦当地优势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描绘出一幅民富村强的美丽画卷。

  近日,本报记者随“2023全国农报社长总编榆林调研”采访团,进村入户实地了解榆林市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深度挖掘榆阳区、横山区、米脂县等地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的新模式、新做法、新路径。

  一滴水 浇灌沙地良田万顷

  地点:榆阳区小纪汗镇大纪汗村

  夏入陕北,黄土高原天高云阔、山披青绿,正是“塞上明珠”一年中最生机勃勃的季节。

  6月27日下午,记者走进小纪汗镇大纪汗村的玉米地,一株株半人高的玉米苗笔直挺立、长势喜人,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指日可待。

  踩在玉米地里,脚感松软,一阵风吹过,扬起沙土一层。“在我们这,农田建设主要解决的就是灌溉问题。”榆阳区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惠介绍,榆阳75%地处风沙草滩区,25%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日照长且降水少,土质疏松、保水性差,种植业要发展,必须破解用水难。

  眼前的沙地如何变良田?记者小心翼翼地拨开玉米杆,只见地上有一条条黑色细管,水和肥正是从这些“毛细血管”精准输送到每一株玉米苗的根部。

  几年下来,村民们已经尝到了滴灌的甜头,每亩不但能多打200—300斤玉米,还能节水50%、节肥30.5%、节劳50%、节电11%。“摆脱了多年来漫灌费工、费水、费肥的困境,群众种植积极性高涨,滴灌项目推进很顺利。”王惠说。

  大纪汗村目前已经有4000亩耕地用上了这种智能水肥一体化喷灌的“黑科技”,实现24小时随时自动灌溉、远程操作,技术员还可随时掌握田间土壤温度、湿度数据,以确定灌溉频率和时间。

  近年来,榆林市坚持将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在全省率先启动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通过节水改造、补灌扩面、技术推广“三条路径”,逐步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力争打造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市。

  该市紧紧围绕“强农业、稳基础”发展思路,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动各县市区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实现质效双升。

  一只羊 实现万千农户发“羊财”

  地点:横山区城关街道马家梁村

  “要吃羊肉走陕北,陕北羊肉数横山。”榆林自古水草丰美,有悠久的养羊历史,横山羊肉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晚宴上大放异彩。

  作为全区列首位的富民产业,羊产业是群众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6月28日,记者走进养羊大村——横山区城关街道马家梁村一探究竟。只见统一建造的钢架养殖大棚整齐有序、通风透气,一只只咩咩叫唤的白绒山羊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好不惬意。

  “最初养殖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现在有了标准化养殖区,我就把养殖规模扩大了,养了140多只。”55岁的村民马增瑞站在羊圈旁,笑着给记者算养殖账:白绒山羊不但可以卖羊肉,还能卖羊绒羊毛,一年收益超15万元。

  看着眼前的欣欣向荣,谁能想到前些年横山羊产业也曾经历过低谷。因封山禁牧,全区羊存栏规模曾下降近四成,养殖方式不得不从放牧变为舍饲。

  “舍饲养殖的弊端是各家各户散养,量小分散,标准不统一,品质高低不等,不利于产业发展壮大。”横山区羊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瑞环介绍。为此,该区新建占地158亩的马家梁标准化养殖小区,背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专家组成的“工作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户饲养,既保证产业规模,又兼顾个体户经营的灵活性。现在当地不仅有饲料加工厂、屠宰加工厂、有机肥厂等,还建起羊文化广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榆林自古是半农半牧区,但曾经“放养”养羊,一度让生态变得脆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带领群众致富,羊产业作为榆林市着力打造的“四个百亿”级产业之一,近年来不断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已成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作为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该市已建成5个百万只养羊大县、32个10万只养羊大镇、185个万只养羊示范村。2022年,榆林市启动羊产业“双千万”工程,计划到2025年,全市绒山羊、肉绵羊养殖规模分别达到1000万只。

  一粒米 撬动亿元级富民大产业

  地点: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

  6月29日上午,在米脂县高西沟村小米博物馆,游客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小米做成的枣糕、黄馍馍、米酒等美食,一边听着讲解,“谷子碾成的米就是小米,米脂小米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吃法多种多样,米脂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

  近年来,米脂县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米特色产业,去年实施旱作节水农业面积5.8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3万亩,建成高西沟、柳家洼、对岔3个万亩谷子集中连片示范区。

  站在高西沟村的龙头山顶四顾,山峁连绵起伏,沟底坝地、坡上梯田作物长势喜人,“陕北小江南”名不虚传。种植大户姜相怀站在自家地边,自豪地指给记者看:“这20多亩地都是我种的。”旱作节水让他不再靠天吃饭,去年他家谷子亩产达800斤,同比增产45%,每亩节本增收1000元。

  产量上去了,销路也不用愁。电商进乡村,让米脂小米插上翅膀飞到全国各地。在米脂小米产业园里,屏幕上滚动着当天米脂小米的实时销售大数据:付款订单4668笔,成交额348147元。

  “我们的小米熬米汤可以揭起三层油皮,最高能卖20元一斤。”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涉农事业部负责人张怀益说,今年以来,该公司米脂小米电商销售额已超8000万元。

  强基地、抓龙头、树品牌,米脂小米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县将持续推进米脂小米产业生产标准、质量追溯、加工营销等体系建设,让小米真正成为富民的“黄金米”。

  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古以来就是小米、荞麦、糜子等杂粮的优质生长地,小杂粮既是当地的传统食粮,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已经成为榆林的一张特色名片。

  近年来,榆林市通过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产品研发等工作,谷子、绿豆等小杂粮优生区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随着米脂小米、靖边苦荞、府谷黄米等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榆林小杂粮品牌愈发响亮,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动了更多种植户增收致富。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