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克松社区 “我们的太阳升起来了”
2024-07-12 17:40: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清澈的雅鲁藏布江在高原烈日中缓缓流淌。走进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社区居民索朗顿珠家的藏式小院,一排修剪整齐的花仿佛在迎接客人。

  看看高度表:近3600多米。

  81岁的索朗顿珠正在给花花们浇水。他头戴藏式皮帽,干练而优雅。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索朗顿珠16岁,没了旧制度的禁锢,没了农奴主的束缚,他用奋斗书写了与父辈不一样的光辉岁月。

  院子里,他的女婿索朗次仁在洗小汽车。除了这台,他家里还有几辆运输车,运输收入每年在12万元。

  接着,索朗次仁用干干净净的小车载着记者,一起去坐落在克松社区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以下简称克松陈列馆)。

  在克松陈列馆,那些保存完好的资料和发黄的图片,诉说着旧时代人民生活的千难万苦。

  1959年,克松还是西藏大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的庄园。那时,索朗顿珠及父母与其他牧民都没有人身自由,被视作“会说话的牛马”。

  牧民们承受的赋税多达150种,他们连最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与牲口挤在一起住。

  那一年,索朗顿珠烧掉了身份契约。包括他在内的庄园302名农奴,都分到了土地和牲畜。他们感激地说:“贵族的太阳下山了,我们的太阳升起来了。”

  克松陈列馆每年都要接待游客几万人,在这里人们看到了农奴制时代克松的黑暗残酷,让人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才能发展西藏。

  和索朗顿珠走回到克松社区入口处,记者看到有两块珍贵的石碑,分别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高原的风吹过石碑,似乎能听到1959年的回响。

  努力者进,奋斗者强。比起父辈以及父辈的父辈们,索朗顿珠无疑是人生赢家,改革开放以来,他跑运输、种田地,还当过村砖厂负责人,一样也没拉下,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他家一年收入在20来万元。

  西藏的天瓦蓝瓦蓝。走到索朗顿珠家的田地,青稞碧绿连片。“我家有20多亩土地,现在干农活不像以前又苦又累。”索朗次仁说,现在种地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干农活轻松多了。

  克松社区党委书记刚组是个黝黑的汉子,他告诉记者,整个社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到100%,光翻地机就有26台,另外还有收割机8台、播种机8台、玉米收割机1台、打草机6台。“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去年24万元,主要来自蔬菜温室、文艺表演设备租赁和商品房出租。”

  同时,克松社区探索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土地经营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2023年,克松社区粮食亩产800斤,农业收入达250万元。

  村内,整齐的楼房,干净的道路,宽敞的广场,衬着高大的山脉,宽阔的河流,这样的美丽乡村,可谓村民游客两相宜。

  “进行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建设后,我们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大家的收入也提高了。”刚组说,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借鉴“枫桥经验”化解矛盾,不断提升大家的幸福指数。2023年,克松社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51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3.2万元,245户居民中有190户拥有各类车辆。

  克松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贵桑群培表示,配合昌珠镇启动的唐蕃古城项目,克松社区探索农旅融合,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共同增收致富。今年,社区派了3个农牧民去武汉学习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我们距拉林铁路山南高铁站只有7公里,一旦川藏高铁全部贯通,相信以我们社区的便利、美丽,一定会迎来更多的游客。”他说。

  克松社区(乃东区委组织部供图)

  本报记者 周静文

  通讯员 李世强 胡伟平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