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靠天吃饭,降雨量少的话,一年忙到头仅能果腹的日子也常有,现在好了,这股来之不易的水,解决了龙通人的心病。”立秋时节,金棉乡龙通村党总支书记和丽华站在山头,望着枝头郁郁葱葱的沃柑地感慨道。
就在今年年初,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金棉乡龙通村的村民们,共同见证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沪滇协作自然能提水项目圆满竣工并顺利试通水,随着水流汩汩注入田间地头,这个曾饱受缺水之苦的民族村,迎来前所未有的蜕变。
和丽华告诉记者,曾经的龙通村底子极薄,2019年,村子开始科学谋划产业发展,依据气候、地质、土壤资源发展沃柑产业,如今挂果千亩,成为龙通村的“致富果”。2022年,龙通沃柑销量达40万斤,产值突破120万元;2023年,销量翻番达100万斤,产值增加至200万元左右,农户户均收入增加了5万余元。这一串数字,饱含着龙通人的辛劳和喜悦。
然而,在沃柑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绕不过关于“水”的艰难记忆。
龙通村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结构性缺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大坪子组种植户和国亮,至今仍记得初次动员种植沃柑时的忐忑与无奈:“缺水,是我们最大的难题。我们只能等雨季来临,才能补植补种,苗木生长缓慢,心里真是没底。”在那段日子里,背水浇地成了和国亮和乡亲们做得最多的事。“一桶水25公斤,背一趟要20分钟,从早上背到下午,有时还浇不完。”
面对这一困境,龙通村党总支没有退缩,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寻找解决办法。
2022年冬天,金棉乡党委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东西部协作的机遇,积极争取沪滇协作项目资金,龙通村自然能提水项目被纳入县级项目库进行规划。项目包括新建300平方米的取水口、铺设长近3千米的动力管道与1万多米长的钢管,以及新建一座水池。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总投入超过1100万元的自然能提水项目在今年3月竣工,实现了绿色引水、高处蓄水,解决了群众看得见水但用不上水的问题。
如今,清凉的金棉河水正通过光伏提水项目途径14.8公里,源源不断地灌溉着龙通千亩沃柑。“感谢上海的帮扶,水引下来了,我们再多种一些果苗,让收入再上一个台阶。”像和国亮一样的沃柑种植户们,对走稳致富路更有信心了。
然而,对于龙通村来说,解决了水源问题只是第一步。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这股来之不易的清泉,成为了他们面临的新挑战。“我们配备了专业的水管员和管道维护员。通过轮流滴灌、合理分配用水时间等方式,保障每一块沃柑田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灌溉。”和丽华表示,村里将执行严格的管水用水制度,积极探索节水灌溉技术,努力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上海帮扶单位在宁蒗的负责人表示,龙通村自然能提水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体现了沪滇帮扶的决心和力度,更推动了龙通村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随着沃柑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龙通村还同步推广了青花梨、软籽石榴、烤烟等高产值作物的种植,逐步形成了“一业主导、多业互补”的发展格局。如今,这股来自沪滇协作的“甜水”,既解决了山坡地农业灌溉的难题,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郑光焕
龙通村委会新貌。(龙通村村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