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富民 巧编“金丝” ,“竹”梦成真
2025-05-15 09:35: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高仓村竹编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老篾匠指尖翻飞间用篾片编出盛水不漏的鱼篓,一把篾刀匠竹子劈出128根均匀竹丝,编出的米筛能托住鸡蛋不落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拥有竹编记忆的村落,逐渐深陷传承与发展的双重困境:全乡仅剩几位老手艺人,家庭作坊式生产让产品合格率不足四成,最困难时整月接不到订单。

  “以前各家编的竹筐就像雨后冒出的笋子——长短粗细各不同,商贩总拿这个压价,年轻人宁可打工也不愿学手艺,现在可不一样了,合作社里机器每天要‘吃’掉好多毛竹哩!”富民县姊妹竹制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顾发平边操作着电动破竹机边说,竹篾在他手中翻飞成均匀的细丝。

  转折发生在三年前。村党总支带领党员挨家挨户调研,在晒谷场连开七场“篾条板凳会”,收集到127条建议,最终敲定“党建链串起产业链”的突围方案。党组织领办姊妹竹制品专业合作社,构建起从统一原材料预处理、统一标准加工制作、统一培训打造精品、统一展示销售的“四统一”运营模式,有效弥补了当地竹编产业发展的短板,破解家庭作坊生产困局。

  “合作社建立了覆盖6个自然村的收购网络,能保底价收购,我边带孙子边干活,每月能挣2800多块钱呢!村里还培训编竹包、编灯具、首饰等新品,还教我们学习在抖音上卖成品呢……”社员李天才开心地说。

  “去年,我们共编织出17万余件包括通风孔、畜笼、背篓等在内的竹编产品,实现产值95万元,为村民们增收36万余元。我们还跨村和曹溪哨村、小甸村等多个村建立竹编来料收购点,既保证了原材料充足,又带动周边村实现了年增收15万余元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党员毛金兰介绍。

  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竹编产业中,从业者平均年龄从58岁降至46岁,40岁以下新生代手艺人占比提升至35%,越来越多的农户把竹编手艺“捡”起来了。

  “破竹讲究‘刀稳、手匀、眼准’,这根竹丝要削到0.5毫米厚。”非遗传承人在村委会刚改造的竹编文化馆内指导游客制作竹灯时说。游客们可以在专业竹编手艺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从选材、破竹、削篾到编织的全过程。村党总支书记鄢顺忠透露,现在正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开发竹编文创:“三年内产值翻番。未来,我们要让老手艺走上时装周!”。

  通讯员 何璨 庄云非

  高仓村竹编制品。(富民县委组织部供图)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