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茂的星空
2020-09-21 14:1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纪红建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图片为花茂村。  田维野摄

  一

  花茂村有张胜迪剪不断的情愫。

  张胜迪的外公是村里有名的陶匠,花茂村做陶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外婆的娘家在泮水镇西安村,西安村的造纸历史更悠久,有四百多年了。外婆把造纸技术带到了花茂村,成为这里的造纸高手。张胜迪的童年就是在花茂村度过的。那时,外公外婆在作坊里忙碌,她就在里面跑来跑去。偶尔,两位老人会教她简单地做陶、造纸。

  长大后,二十六岁的张胜迪去茅台镇学习酿酒。后来,经过多年的打拼,她成为一名优秀的酿酒师。

  虽然事业发展得不错,但是在花茂村度过的童年,却酿就了她挥之不去的乡愁。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正如其名,这里以前荒田遍地、茅草丛生。后来改名为“花茂”,寓意花繁叶茂、欣欣向荣。虽然在外多年,但张胜迪的心一直没有离开过花茂村。只要有朋友想到乡村走走,她总会带他们回花茂村看一看。做酒时,她还想过注册“花茂”的品牌。

  2015年6月16日,花茂村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视察。总书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花茂村深藏的价值。

  张胜迪产生了回花茂村发展的念头。“那么,回花茂,我应该做点什么呢?我一个酿酒的又能做什么呢?”张胜迪反复问自己。

  没想到,一次偶然的遇见,激发了她的灵感。

  2016年5月,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行。张胜迪带着她的团队在杨柳湾开了一个白酒品鉴馆。遵义市播州区代表团来到了品鉴馆。

  “你是张胜迪吗?”代表团里,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问她。

  她一惊,怎么对方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仔细一看,这才发现,站在面前的这位男子是她在枫香中学读书时的老师,现在是播州区文体广新局的干部。

  “你把酒文化传播得这么好,有没有想过回家乡发展?”老师问。

  “老师,我想过。可是我只会酿酒,本来还想过做花茂酒,但后来大家都不看好,就放弃了。”

  “那有没有想过做点文化方面的东西?”老师继续问。

  “我外公会做陶,外婆会造纸,小时候我经常跟着他们一起做这些。”张胜迪说,“我知道这些传统文化是当下乡村所需要的,但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你们家有造纸的传承,可以考虑做个造纸坊。”老师说。

  “可是现在造纸,谁还会用它呀?”张胜迪有些担忧。

  “当文化做,当艺术做。”老师说,“如果你愿意做,我可以牵线招商引资,把你引回花茂去。”

  经老师这么一点拨,张胜迪一下子有了想法。关键时候,丈夫又给了她信心,“造纸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非常大。刚好家里有传承,你又会一点,这不正好吗?”

  “可是家里怎么办呢?”她问。

  “女儿马上上大学了,你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花茂村造纸这一块,现在还是一片空白。你要用心用情去做,把它做成一个有价值的东西。”丈夫让她放心去干。

  张胜迪点了点头。

  二

  2016年7月,张胜迪的“花茂人家”作坊在花茂村正式开张。

  “花茂人家”四个字,来源于播州区乐山镇文化站站长袁庆品的歌《花茂人家》。张胜迪非常喜欢这首歌,“月亮挂在山崖,萤火飘过篱笆。田园蛙声阵阵,小河水车吱呀……”她想以古法造纸创新体验和相关产品生产销售为主,致力传承花茂村独具特色的乡愁文化。

  构树皮造纸是当地传承千百年的工艺,但濒临失传。好在张胜迪有基础,加上她寻访熟悉古法造纸传统技艺的老艺人,这项传统工艺很快就在花茂村复活了。

  可是,复活容易,创新难。如何添加新元素,让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焕发出生机活力?

  张胜迪拿着做好的白纸,左思右想。怎么让一张白纸更有文化价值呢?

  于是,她去拜访枫香镇的农民书画家王培宽,请他当“花茂人家”的顾问。

  “王老师,我曾在纸里面加过树叶和花瓣,但看来看去,还是不像个艺术品。可不可以用您的创作方法做成一幅作品?”张胜迪问。

  “我试一试。”王培宽说。

  于是,张胜迪带着他来到自己的作坊。按创作山水画的布局,将南瓜叶剪成荷叶,玉米叶剪成月亮,压到纸上去,再淋上一层纸浆,一幅“小荷残月”便做成了。刚做出时,虽然南瓜叶和玉米叶有些干枯,但因为纸还湿润,所以还是挺好看的,也能看出南瓜叶和玉米叶。张胜迪欣喜不已。但当她晚上把作品带回家后,由于纸干了的缘故,就看不到南瓜叶和玉米叶了,变成了只是有纹理的纸。张胜迪的心情一下子又跌倒了谷底。

  “别着急。”丈夫安慰她,“把纸对着灯照,不是挺好看的吗?”

  张胜迪拿起纸对着灯照了起来。灯光下,纸上的叶子还是那么鲜艳,甚至多了一些艺术的质感。“还别说,是不错呢。”张胜迪自己都有些惊讶了。

  受此启发,张胜迪又请了当地几位农民书画家当“花茂人家”顾问,请他们给她创作作品。她还上网搜索,发现全国有不少地方都在做这种艺术品。她选了一家名气较大的前去参观学习,并买下他们认为比较好的作品。回来后,她就研究如何创作得比他们更加精致、更有艺术感,技术上也不断进行改良。

  光创作还不行,得让这山村里的作品走出去,酒香还怕巷子深呢!于是,张胜迪又带着作品四处参展,既展示自己的东西,又学习外面的经验。

  不断学习的张胜迪很快意识到,要在这个行业出类拔萃,创作上一定要有新意。

  有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叫敖坤。小伙子学的是国画专业,作品很有创意。张胜迪找到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小伙子爽快地答应了。

  不久后,小伙子在纸上创作出一幅“奥黛丽·赫本”,效果出奇地好。在一次展览中,顾客争相购买,甚至出价到两万元。但张胜迪没有卖,她觉得这样的作品应该留下去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体会古法造纸创新的无穷魅力。

  接下来,小伙子又把梵高的《星空》等世界名画搬到了张胜迪的纸上。起初,这个作品引发了争议,“花茂人家”的其他顾问觉得,不能只是机械地临摹,要把梵高的星空,变成花茂的星空。星空的下面必须是花茂的大地,是花茂的山川河流、稻田民居……

  修改之后,大家再次品味。初一看,是梵高的画,但仔细一瞧,是花茂的风景。大家松了口气。

  此时的纸,还是一张纸。此时的纸,不再是一张纸。此时的纸上,是花茂。此时的纸上,又不光是花茂。

  在张胜迪看来,乡愁的记忆里不仅是农家菜,还包括让人们来到乡村后真的能记住一些东西。乡愁不仅是人们对原生态生活的一种怀念和向往,更包含对文化的追求。

  如今,张胜迪他们正在把花茂村的农耕传统等特色文化,通过作品的方式传递出去。“花茂人家”的使命就是做好这张纸的文章,做出花茂的星空,做出花茂的山水,做出花茂的花草树木,做出花茂的乡风民俗,做出花茂的精神面貌。目前,镇、村两级正在帮助他们规划建设原料基地、生产区和体验区。张胜迪还发挥自身优势,打造“花茂酒”……一张纸、一幅画、一盏灯、一壶酒、一首歌,是“花茂人家”的主题。

  三

  “乡贤!”采访张胜迪时,我的脑海里跳出这两个字。或许称她为乡贤更为合适。

  乡贤文化中积淀了我国千百年来乡村治理的智慧和经验。新时代的乡村,乡贤正被赋予新的内涵,他们是当下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事实上,在花茂村,包括张胜迪等乡贤在内的大量村民的回归,正是促使花茂村不断走向繁荣的重要原因。

  蒙蒙烟雨中的花茂村,一切显得那么恬静、柔美、温暖、幸福。柏油路、小青瓦、转角楼、白粉墙、雕花窗……传统风貌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个头不高,但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从2007年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开始,她一直担任村干部,参与并见证了花茂村走向繁荣的整个历程。她介绍说,近年来,在区、镇的引领和扶贫政策帮助下,他们精准谋划,做优传统产业,做靓乡村旅游,做精文化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他们从自身历史文化里开掘,从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找到了自己的“过人之处”。于是,有了村里的陶艺一条街、古法造纸体验馆……花茂村一直在改变,越变越好。村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今已达到一万八千多元。村子发展好了,日子过得好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在花茂,我看到了新时代乡村的灿烂星空!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