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
“到村里一定要沉下心,认真帮村里做些事,帮助村民解决好生活中的困难,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带着单位领导和家人的嘱托,2015年4月,我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统部镇水泉村担任第一书记。
工作一开始,我对村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比如,村里的贫困人口还有80户130人,而且还没有成熟的产业规划。但我深知,只了解一些数字远远不够。要吃透村情民情,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深入到老百姓当中去,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需,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于是,只要时间允许,入户走访便成了我的每日必修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把每家每户的情况、交谈中闪过的想法、需要重视的要紧事等等,都及时记在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不到半年时间,就记了厚厚的两本。
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根据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统一归类、研判、谋划,落实可行的举措,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经过走访,我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对于有劳动能力的27户贫困户依据个人意愿落实订单农业种植、养猪、卫生公益岗位等帮扶措施;对于无劳动能力的53户贫困户,则享受互助院等社会兜底政策。不仅如此,经过村党支部动员,村里15名党员与贫困户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党员干部纷纷出力出主意,有人着眼长远为困难群众联系就近就业岗位,有人全心全意解决贫困群众燃眉之急,效果立竿见影。
村子要发展,产业带动是关键一环。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只能作用一时,很难长久。为此,我们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工作的重点。水泉村北邻牧区,当地对蔬菜需求旺盛,市场比较稳定。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与对口帮扶单位多次沟通协调,先后分两批次落实专项资金,建设平均占地1.2亩的冷棚16个,建成后年租金收入3万元,仅当年就通过种植菜花,带动有劳动能力的2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千余元。
农村工作繁冗复杂,事无大小;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唯有在工作中多问、多想、多做,问需问计于民,谋长远发展的思路,出持久高效的实招,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成为他们的贴心人。找准路子、撸起袖子、迈开步子,我们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统部镇水泉村第一书记 杨海龙,本报记者张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