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的变迁
2023-08-10 10:13: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田庄村隶属于北京门头沟区雁翅镇,全村共有户籍人口446户841人,常住人口233户408人。219省道川村而过,连接着山里人的生活与70公里外的繁华都市,石板铺就的山坡小路通向一座座高低错落的新建农宅。其中仅存的几处石头房已经无人居住,无意间还原了村庄十年前的样貌。那个时候的田庄,还是一座村容杂乱、交通不便,人均年收入不足一万元的泥石流险村。走进这座“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探寻近十年间村庄的变迁。

  泥石流险村改造

  田庄村四面环山,过去,用山里的石头垒房子是村里人的习惯,直到十多年前,这里的大多数村民还依然住在石头房里。但在山区,雨水季节极易发生泥石流导致的山体滑坡。

  

  2005年,政府部门安排资金在村里修建了排洪渠。排洪渠的修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雨季泥石流给村庄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但完全不具备抵御地质灾害能力的石头房,依然是危及田庄村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王映咏的家在村子的最北侧,上世纪80年代末,他花700元盖了三间石头房。

  王映咏今年50岁,2014年,当他终于攒够了钱准备重新翻盖房子的时候,突然得知了一个消息。

  王映咏:泥石流险村改造,因为我们也是属于泥石流村。

  从2004年起,山区农民搬迁工程开始全面实施,易地搬迁、集并搬迁、规划重建和分散搬迁是较为普遍的几种搬迁类型。2012年,随着新一轮搬迁工程的启动,田庄村迎来了它历史上最大的发展机遇——被列入规划重建的名单,整村就地重建。

  村民们没有想到,曾经给大家带来困扰的泥石流会成为改善生活的契机。根据当时的政策,改造采取自愿原则,每户可享受抗震节能补贴款4万元,另外每位在籍村民还可享受险村搬迁款1.8万元,房屋原址原建,必须符合抗震、节能、保温的要求。很快,消息在村里传开。从没有享受过如此待遇的田庄村村民,甚至不敢相信消息的真实性。

  盖好的房子归村民所有,也没有任何附加条件,通过宣讲,村民们终于相信了这件事情是真的。但具体到落实层面,这笔钱怎么花,房子又要怎么盖呢?

  崔春洪:等于是两种方法,(一种是)村里负责控制着,整体一个规格干,第二个方法就是把钱给到各户。

  当时,村里很多人都希望这钱直接转到自己手里,但也有人认为,把钱分给村民自己盖,房屋质量可能无法得到保证。建房的补贴款到底该怎么用,田庄村众说纷纭。最终经过投票表决,田庄村的搬迁改造工程采取了村里统筹资金、统一建造的方法。

  根据村里的方案,一户一口人可免费翻盖50平米的房子,两口人60平米,三口人70平米,以此类推。多出的部分则由村民根据平均每平米1500元的价格自行补贴。通过招投标,雁翅镇为村里请来了专业公司,进行统一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但第一次看到设计方案时,村民们就发现了问题。

  山里的冬天气候寒冷,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设计师对此没有太多的经验。于是,村民们向设计公司提出了建议,希望用祖辈传下来的老方法盖房子。同时,村里的一些景观建筑,也沿用了原先的石头墙。王映咏和其他三十多位村民成了施工队的队员。此外村里还聘请了专业的监理公司,并成立了由村民选举出来的监督小组,负责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监督。

  田庄村的村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外出打工,很多都曾经在城里生活过。他们早就希望能够和城里人一样,用上独立卫生的厕所和厨房,但当时即使有钱可以盖新房,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也曾经是横亘在理想与现实间的阻碍。这次由政府出资的整村改造计划,终于让大家有了实现这个愿望的可能。

  发展田庄村旅游业

  有了新的房子新的基础设施,并不等于就有了美丽乡村,就在那一年,田庄村依然还是低收入村,800多户籍人口中,有277人年平均收入不足11200元。

  2018年,田庄村2000多亩荒地被纳入“百万亩造林”工程,随后,雁翅镇又成立了集体林场,村里将近20位村民成为林场工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去附近的煤矿和乡镇企业打工是村里大多数年轻人的谋生出路。但是从2005年开始,这条路也走不通了。那一年,门头沟被北京市规划为生态涵养区,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全区270家乡镇煤矿关停,曾经红火一时的乡镇企业也陆续倒闭。村民失去了经济来源,只好去更远的地方打工,而村集体的收入也只有一些香椿树。

  崔春洪:就是这个香椿(村集体)能收入个十来万块钱,也就是这样,就都靠政府给点公益金,国家肯定不能长期这样给农村补贴,真正让老百姓富起来,还得村里有造血功能,有经营性收入才行。

  在这个既没有资源也没有资金的偏僻乡村,田庄村结合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区的定位,把目光投向了生态旅游产业。为此,村干部们几乎爬遍了村里的每一座山。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的自然景色固然令人心旷神怡,但在一个只有自然风光的山区发展旅游产业,谈何容易。

  正当崔春洪为村庄未来发愁的时候,2018年,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随后北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相继出台,除了人居环境的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也是此次行动计划的重点。

  2018年,在区政府和镇政府的帮助下,田庄村扩建了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并在它的边上修建了崔显芳烈士纪念馆。

  那个时候,村庄没有餐馆也没有可以住宿的地方,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也都没有旅游业的经验。和雁翅镇党委政府商量后,村里决定把因撤并而废弃的村小旧址改建成民宿,并与专业的民宿运营公司进行合作。

  安雪是民宿运营公司的负责人,来到田庄村考察后,她觉得这里比较适合发展民宿项目,但村里提出的合作方式,却与他们最初期望的有些不一样。

  安雪:我们最终达成一个合作方式,是我们每年交一定的租金,还有就是利润的30%也给到村子里面。最开始我们可能就想给一个租金。因为对于企业来说,一般给租金就是已经可以了。

  从2018年开始,田庄村每位村民年底都得到了500元的分红,但仅仅依靠分红还不足以满足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那些由于年龄或身体原因缺乏劳动能力的村民,村委会必须想办法增加他们的收入。

  2018年,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的项目和资金扶持,田庄村修建了6座生态厕所,2000多平米的绿化带里种上了月季和柳树,街坊路上每隔10米就有一盏节能路灯。这些基础设施都需要有专人进行长期管护。

  田庄村现在有近30个管护岗位,民宿、纪念馆也都聘请本地村民,此外一些公共设施的日常修按、维护也会按照每天120元到150元的标准支付给村民。2020年,田庄村277名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7000元。在崔春洪看来,这些岗位不仅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也可以让大家共同参与村庄的建设。

  崔春洪的女儿在城里工作,他告诉我们,村里的老人很多都不愿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希望孩子们走出大山,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时刻和儿女相伴。

  崔春洪对田庄村旅游业的前景充满了期待,在他的憧憬里,村庄的将来,一定要成为村民们引以为傲的家乡,是能够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回乡工作的家乡。但如何才能不走弯路地一直发展下去,是当下最现实的考验。

  田庄村的旅游发展

  郭鹏此前一直在北京市核心位置的西城区德胜街道工作,2021年冬天,他第一次来到田庄村。

  郭鹏:第一感觉的印象就是这个村子很红,第二字感觉就是大,走好几天你可能都走不完,都转不完。然后感觉就是弱,看着每个村民老百姓实际上口袋里有一些钱,但是还没达到鼓的状况。

  田庄村原本由两个自然村落组成,南山村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唯一生活在这里的一户人家外,其他村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通过村庄集并搬迁到了山下。这几年,村里一直想要开发生态旅游,也尝试和一些公司谈过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还没有实现。对于村干部们来说,要整体规划出田庄村的旅游发展思路,有些勉为其难。

  2019年,为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北京出台了《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市农业农村局、规划自然委、财政局在2021年联合开展了“百师进百村”活动。通过双向选择,为150多个示范村庄配备规划师团队。

  门头沟有15个示范村,其中就包括了田庄村。今年4月,田庄村与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单彦名和她的团队成员再一次来到这里。规划师的到来,让崔春洪看到了打破发展瓶颈的可能。

  田家兴是团队的执行负责人,从“百师进百村”项目成立以来,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田庄村。去年冬天,田庄村与百师团队的合作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以往,村里的旅游季节仅仅局限于每年的3月到10月,崔春洪希望能够在团队的帮助下,在南山沟打造一个冰瀑景观,吸引冬季游客。

  得知崔春洪的想法,团队建议结合红色文化的特点,增加主题冰雕之类的人文景观,同时开展小范围的冰雪运动,用餐饮、游乐的收益取代门票收益,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田庄,整个规划设计落地需要20万元。作为田庄村的当家人,崔春洪对每一次投资都特别谨慎,他认为第一次就投入20万实在太冒险了。几次讨论后,百师团队对村干部的诉求也表示了理解。

  最终,村里结合百师团队的建议,用2万元打造了冰瀑景点,收取每人20元的门票。整个冬季,门票、游乐项目和餐饮让村集体营收10万元。

  崔春洪说,田庄村这些年来不遗余力地发展旅游,想方设法地吸引城里游客,其实最终都是为了让村民们能够在家乡过上不输城市的生活,让村庄重现生机。

  崔春洪:最理想的田庄就是把田庄村发展成为世外桃源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老有所养,最终把村里的年轻人,吸引到村里来务工,有了工作了,孩子也回来了,学校也都办起来了。

  希望城乡一体化,城市也发展起来了,农村也发展起来了,都好起来了。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