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在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上,面对中外媒体记者,内蒙古团的人大代表争相发言,涉农话题成为会场焦点。
在回答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提出的“您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三农代表,这次带来了哪些议案和建议”这一问题时,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说:“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回答农民日报记者提问时,感到十分激动。”
针对蒙东地区老旧日光温室土壤改良,赵会杰建议,一是老旧日光温室进行改造升级;二是科技部门要长期介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产量目标及养分需求的规律,在科学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的基础上,精量灌溉施肥,以减轻土壤的酸化和次生盐碱化;三是加大丰产、优质、抗逆、抗病性强的品种培育力度,为设施农业园区提供新品种。
提及创新培育新品种,来自内蒙古“大豆之乡”的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委副书记孟英达提出,希望统筹农业科技力量,逐步推动农业类高校及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涉农企业,在内蒙古大豆丰产区,实施育种科技研发项目,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
内蒙古作为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为大家提供了一组数据:“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粮食产量791.6亿斤,居全国第6,主要肉类产量285.4万吨、牛奶产量792.6万吨。”
这组夯实数据的背后,彰显了内蒙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王莉霞表示,要推动农牧业从分散式向集约化转变,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科学谋划发展设施农业、舍饲圈养、庭院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