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乡村生机盎然活力足
2024-03-10 20:10:0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孙眉 朱一鸣 王子涵 张振中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春日时节,生机勃勃。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有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新想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常州市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不辞辛劳地为农民工权益鼓与呼,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进顺村党委书记罗来昌正谋划着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乡村产业”“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再度成为热议话题,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委员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回顾过去,畅想未来。

  特色产业兴,生态旅游旺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过去的一年,乡村产业蓬勃发展,韧性持续增强。各地乡村振兴玩出新花样,焕发新活力。中央财政支持新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了乡村产业布局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带动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刘寨村党支部书记程玉珍说,近年来,刘寨村形成了蔬菜种植、规模养殖、水果经济林、光伏发电、酿酒等特色产业,村民收入从2011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2.5万余元。

  “刘寨西岭沟,十年九不收。产了一个大谷穗,还让松鼠偷吃了。”这是形容10年前的刘寨村,而如今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得实惠,顺口溜也变成了“刘寨西岭沟,十年九丰收。产了一个大谷穗,一火车也拉不下。”

  去年全国两会,程玉珍建议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后来,农业农村部给予答复,支持开展农民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

  “仅去年,壶关县就组织开展30多次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村里现在也有了不少‘土专家’,乡村产业发展后劲十足。”程玉珍表示,将继续带领农户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今年她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在安排新增补贴时,应向职业农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倾斜。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下庄村位于大山谷底,四周绝壁合围,被称为“天坑村”。1997年起,毛相林带领村民耗时7年,用简易工具和双手,修建了一条8公里长的出山“天路”,打通了下庄村与外界顺畅沟通的第一条路。

  “自下庄‘天路’通车后,我们就着手发展乡村产业,历经两次失败才探索出‘三色’经济。”毛相林解释道,“三色”即“蓝色”代表劳务输出、“绿色”代表西瓜、“橙色”代表柑橘。

  一子落稳,满盘皆活。在发展瓜果经济的同时,下庄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引导农户参与农文旅融合,11位村民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从事生态旅游。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成效不错。“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村集体收益20多万元,11户村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户均分红4.7万元,我们也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接下来,村里准备在吸引年轻人返乡和传承扎染非遗文化上下功夫,让生态旅游更可持续。”毛相林说。

  经营收入稳,权益保障强

  农民增收始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要让农民有钱挣,要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

  海国勇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唐河县仪勇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008年,他成立了唐河县仪勇农机专业合作社,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业务范围涵盖农业种植和农机作业服务。截至目前,合作社承包土地3600亩,带动周边农户成立了140家专业合作社、160家农机大户、300多家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形成“种粮大户+合作社+农户”的生产、销售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机械化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粮食产量亩均增收20%左右,大家的种地效益自然比较可观。”海国勇说,为拓宽农民增收途径,近些年,他一改之前单一的小麦、花生种植模式,发展红樱高粱、金丝南瓜、甜玉米等特色产业,变单一种植为多种经营,不断拓宽经营性收入渠道。此外,合作社还引进了绿色粮食产业的标准化、数字化生产模式,实现了智慧种粮,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附加值,农民得到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今年全国两会,我建议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土地高产、农民增收。”海国勇说。

  “今年春节,我收到来自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的一张荣誉证书,这是对我去年提出关于深化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议的肯定。”李承霞说,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农民工代表,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始终关注农民工、产业工人的成长和权益保护。

  2020年,李承霞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扩大农民工社保覆盖面的建议,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

  2021年,李承霞提出“让保障房圆新市民安居梦”,如今正推进实施。

  2022年,李承霞建议规范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通过进一步打通技术工人技能评定、职称评定渠道,充分释放技术工人热情。

  只有拥有更加过硬的技能和更有力的话语权,农民工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长远发展的可能性,“如今,作为纺织服装、印染、制版技能等级考评员,我已参加了不少企业的职工考评,并获得‘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我们还有不少产业工人被评定为中级技工或高级技工,并享受相应的待遇。”李承霞说。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7年,李承霞共提出23条建议,极大推动了农民工权益保障。今年,李承霞又带来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建议,“希望采取措施激励企业和职业学院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拓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手段,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依靠自身独特地理位置和特色资源等优势,不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把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成效显著。

  进顺村是江西省闻名的富裕村,2023年,全村固定资产20余亿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进顺村还创下江西省村级的多个“率先”,率先建起农民管理的四星级宾馆并组建旅游企业集团,率先探索村集体经济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改造,让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

  谈起进顺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历程,罗来昌很是感慨:“‘硬木扁担杉木桶,代代不离驼背种。一根扁担两只篮,有女莫嫁上窑湾。’是地处上窑湾地区的进顺村改革开放前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1979年,进顺村成立了首个村办企业,后来又相继建成了麻绳、鹅毛扇等小型工厂,迈出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步。随后,进顺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成立了旅游集团、建成工业园区、参股南昌农商银行……进顺村成功探索出以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之路。“路子选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罗来昌说,进顺村从贫困落后的“城郊村”、破败没落的“城中村”,一步步逆袭成为“江西第一村”,并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幸福村”等。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就要反哺村民惠民生。我们建立了全省首个村级老年大学,还建立了全省首个村级文化生活馆,特色的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罗来昌表示,接下来,进顺村将稳步推动鄱阳湖工业园提容增效,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让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