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抚绿万千村——代表委员为让乡村更绿建言
2024-03-10 20:25:0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梁冰清 侯雅洁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春风正劲,春潮澎湃,神州南北万千乡村渐次绿了起来。

  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绿色底色”愈发浓郁,广袤乡村山山水水更加青翠,农业绿色变革、农村绿色打底,也在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发展动能。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持续关注农村生态建设问题,一条条建议正在助推绿色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让绿色成为农业发展题中之义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场深刻革命,而绿色生产方式也意味着成本增加,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植物保护工作站站长蒙全对生物防治的优势和现实困境有着深切感受:“相较于农药防治,病虫害生物防治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对国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贡献巨大。”

  “对于生物防治的优点,老百姓都认可,但实际生产中,它的推广应用却举步维艰。”蒙全以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为例,一季水稻通常需要放蜂3次才能见效,这就需要亩均投入达到90元以上。如果没有连续释放2-3年以上,螟虫暴发的风险仍会增加。“这样一算,短期应用成本就更高,作为一种生产前期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如果不给予一定补贴,很难大面积推开。”

  而购买需求的减少,又造成整个产业发展阻塞,无法促使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不少企业因为缺少经济效益而转行,使得天敌昆虫的购买途径减少,广西能较大量供应赤眼蜂的企业目前只有一家。”

  蒙全呼吁,中央财政增加投入,加大对基层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支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告诉记者,针对农用地污染防治,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已出台,但相关配套政策支持还不完善,不同部门对“鼓励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理解有差异,造成基层执行面临较大困难。

  余国东建议,完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出台严格管控类农用地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轮作休耕等措施的指导意见,解决地方政策落实困难问题。

  用科技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资源节约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我国,农业是“用水大户”,正因如此,节水还是农业发展潜力所在。

  新疆奇台县是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却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逆风翻盘”的答案何在?

  “通过技术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节约增收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梅钰回答。

  他告诉记者,在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2.5万亩耕地已全部完成渠道防渗化、管道化,田间灌溉、施肥管理实现手机智能化线上操作,粮食单产、总产连创新高。去年,该村集体收入达480万元,人均收入超3万元。

  奇台的“水文章”只是科技加持下农业绿色发展的一隅。截至目前,全疆现有耕地10558万亩,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285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76。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对提升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一方面,推进抗旱品种育种创新,筛选抗旱优异种质资源,推进抗旱作物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一批多抗广适的突破性节水抗旱品种;另一方面,加大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做好不同地区、不同节水技术模式的试验示范,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推广技术成熟、效果显著的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以生态“含绿量”助推发展“含金量”

  让农业尽快“绿”起来,就要处理好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是一名在任38年的“老支书”,也是一名绿色循环农业的践行者。

  在曾是“一亩三分盐碱地”的五里墩村,她不断探索完善农牧结合、有机循环的发展模式,不仅让盐碱地里崛起了一个生态乡村,还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值链,带动了1万多名农民就业,用农业循环经济稳稳托起了农民的可持续幸福。

  “只有让农民从新型发展方式中受益,才能让绿色生产成为农民的自愿行为和自觉行动。”王银香说。

  “五指山人民都是大山的子孙,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底色、原色。”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全国人大代表、乡党委书记林豪带领村民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引领,完成了村庄生态含绿量和发展含金量齐增长的“山乡巨变”。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也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最好答卷。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