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如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让乡村有产值、有颜值,乡亲有获得感?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巧;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走进全国两会新华报业全媒体访谈节目“今天我主持”演播室,共谈这一话题。
主持人:稳产保供,粮食安全有保障。近年来,镇江在农业增产上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进一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徐曙海:粮食安全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镇江耕地资源有限。近年来,我们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高标准农田12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达206万亩;坚持育良种选优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9%以上,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98万吨、单产476公斤,实现“四连增”。下一步,我们将抓好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服务三个方面,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育种研发创新、优良品种推广、种粮补贴发放等工作,确保今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魏巧:总书记强调,“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这让我想到了种子安全问题。此次来北京,我带了一份与科研机构共同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这种小麦抗寒抗涝能力更强。去年以来,我们围绕种子和土壤两大关键要素成立种业公司,试种20个小麦新品种。今年2月19日,润果农业成功获批“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接下来,我将带领润果农业全力打造新阶段、新格局下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长三角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并围绕水稻、小麦、雪花肉牛三个育种研发中心,探索从实验室到大田、从科研到产业的路径,走好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李强:过去一年,徐州农科院狠抓种业创新与科技服务,院内有19个新品种通过审定或登记,其中6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自育品种推广面积达945万亩。甘薯品种“徐紫薯8号”产量高、熟食味好、花青素含量高、适应性强、可加工产品多,已成为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的主导品种;“徐薯37”淀粉含量高、品质好,适合加工成淀粉和粉丝;“徐紫薯3号”引入云南种植,成为当地主推的紫薯品种,紫薯产业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今年全国两会,我带来的建议正是关于适度发展甘薯等杂粮作物,既满足人们食物多样性和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又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除了甘薯,徐州市农业科学院还育成“徐麦”“徐稻”“徐豆”等一批优良农作物品种,“徐麦44”创下徐州小麦高产纪录,亩产达786.9公斤。
主持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镇江如何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
徐曙海: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认为这也包含农业领域。我们聚焦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精品水产、现代畜禽、品牌茶果、特色园艺6条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抓主体培育,实施农业龙头企业“金凤行动”,创成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7家;二是抓载体建设,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0个;三是抓品牌打造,培育了“丁庄葡萄”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们力争到2025年末,6条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665亿元。
魏巧:产业强不强,关键看队伍“硬不硬”。我们农业从业者“有学、有志、有恒”,农业产业的“牛鼻子”才能牵得牢。去年全国两会,我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实施支持‘新农人’计划支撑农业强国的建议”,建议开展多层次“新农人”培育计划,并探索“新农人”孵化试点。镇江也积极启动选拔培养优秀“新农人”计划。这几年,润果联合江苏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单位,打通“育、繁、推”一体化链条,仅过去一年,农场就培训了农科生约3000人次。
李强:通过前期调研,并征求植物品种选育、测试人员的意见,我认为农业产业想要行稳致远,亟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测试容量和人手不足,导致申请品种保护周期长,一些名特优物种还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录,这会影响高效物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我们要加快测试中心建设,提升植物品种权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原始创新。这也是我去年提交的建议,目前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主持人:镇江如何藏富于民,让农民实打实享受到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实惠?
徐曙海:2014年12月,总书记考察镇江时强调,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从镇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60%,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相对偏低。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富民强村”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一是加大农民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每年新增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1万人以上,稳步提升工资性收入;二是深化推广“戴庄经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农人”队伍,加快拓展经营净收入;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有效扩大财产净收入。去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466元、同比增长7.1%,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1.92∶1缩小至1.82∶1。
魏巧:我们“新农人”有一个重大的责任,就是要带领更多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研究员到“新农人”,我一直在探索“可盈利、可持续、可复制”的模式,用科技提升种养一线的收益,最终通过效益吸引年轻人奔赴乡村振兴一线,进而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我个人认为,下一步我们要整合资源,打包技术集成、政策集成,其中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项目政策、技术集成服务等,带动更多同行共同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行业。
李强: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需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我们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做好做足“农业+”文章。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传统的甘薯产业向着产加销融合、菜观两用、旅游观光等转变。在投身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力度研发优良新品种,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如今,可作蔬菜食用的甘薯茎尖已广泛在生鲜超市、菜场上市,作为绿化植物的观赏甘薯也开始出现在城市街道。产业链延长了,村民的收入也就增加了。
摄影 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