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广东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本土化”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是全省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因此,我们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不强求一种模式,而是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创新探索大学生村官工作方式,目前已形成了以佛山市南海区、惠州市、江门市为代表的三种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
南海模式:引导大学生回村工作,打造村干部培养链。南海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针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问题,引导本地大学生回村工作、重点培养大学生村后备干部、推荐大学生村后备干部参选村“两委”班子,形成了“大学生—村后备干部—村级班子成员”培养链。目前,全区村“两委”成员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48%,平均年龄为43岁。预计到2015年,全区村“两委”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将达75%,平均年龄40岁以下。
惠州模式:把选聘“大学生村官”和培养“村官大学生”有机结合起来。惠州市从2006年开始,采取一手抓高标准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一手抓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的方式,形成“选聘大学生村官+培养村官大学生”的工作模式。目前全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约占全市村干部总数的近四成。
江门模式:按需选聘,确保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江门市根据本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总体偏低的实际,从2008年起探索形成“按需选聘—规范管理—跟踪培养—有序流动”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模式。目前,江门市已经实现每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官。
本报记者:广东省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有哪些亮点?
答:我们在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时,始终牢牢把握“四个原则”。
始终坚持量力而行。统筹考虑各地的选聘需求,由各地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期满安置能力,合理确定选聘大学生村官数量,不硬性摊派选聘指标。这些年来,我省在充分做好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引导各地有计划地选聘大学生村官,不盲目攀比选聘规模,不刻意追求选聘工作轰动效应。
始终坚持本土化。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重点选聘本地生源的大学生村官。我省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都是本地或邻近户籍,确保他们适应农村环境,安心基层工作。
始终坚持高标准。重点选聘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组织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奉献精神强、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大学生,并要求年龄在30周岁以下,保证选聘的质量。
始终坚持双向选择。由高校毕业生按照自愿原则参加选聘,到村工作之前,县(市、区)以上的组织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与大学生村官签订公正规范的合同,明确双方的聘用关系和聘任期间享受的优惠。
本报记者:广东省在大学生村官期满出路方面有哪些安排?
答:我省从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出路问题极其重要。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村官工作前景、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的基础上,分地域、分类别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
珠三角地区大学生村官长期稳定在村工作。珠三角地区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程度高,集体经济总量大,人才需求量大,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好,每月收入可达到4000~5000元,很多大学生把到珠三角地区当村官作为一种职业,愿意长期在村里工作,一般不存在出路问题。
粤东西北地区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继续聘任。粤东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慢一些,选人留人比较困难。根据这个实际,粤东西北地区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期限一般为2~3年,聘用期满后,经组织考核合格,本人自愿的,一般继续聘任留村工作,着力保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
以换届为契机鼓励大学生村官参选村“两委”。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强调村级班子必须配备年轻干部,乡镇党委重点把优秀大学生村官作为村“两委”建议人选,推荐大学生村官通过法定程序参选成为村“两委”干部。以2011年为例,我省有84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有164人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
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2009、2010年为例,我省采取公推考录的方式,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300名公务员。我省刚发布不久的2013年考录公务员公告,也为大学生村官报考服务所在市、生源所在市或省直单位特设了一定比例的专门职位。此外,以乡镇换届为契机,我省通过竞争方式,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部分乡镇领导班子提名人选。在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大学生村官。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择业。采取观念引导、项目推介、资金支持、技能服务等多种措施,大力扶持大学生村官创办农副产品小型加工企业、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基地、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就近就地自主创业。对聘用期满不再续聘的大学生村官,开展免费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