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台城村
2021-06-09 09:0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杨涌 马兰庭 闫智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作为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东黄城镇台城村是一座“红色富矿”。

  2002年,台城村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后经扩建、升级,目前已完成“星火台城”红色景区一期工程,打造了以纪念馆为核心,包括台城村委会、台城祠堂、平民夜校、红色书店、弓家大院等21个项目在内的文旅产业链。台城村也因此成为集党性教育、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打卡地。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杰说,今年前5个月来台城的游客达10万人次,是去年全年的总量。

  红色档案,讲述先辈“求索路”

  98年前,中华大地风雨如晦。革命星火被一位叫“弓仲韬”的共产党人秘密带到台城。“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内,弓仲韬与李大钊紧握双手的汉白玉雕像生动传神。

  “弓仲韬出生在安平县台城村一个富裕之家。1916年至1922年,弓仲韬在北京求学并担任小学教员,在那里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1923年4月,李大钊介绍弓仲韬加入中国共产党。”纪念馆馆长马腾飞说,受李大钊派遣,弓仲韬回到家乡发展党的农村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8月,弓仲韬在台城村建立了台城党支部,因受北京党组织直接领导,也称为台城特别支部,弓仲韬担任党支部书记。

  “那时候,弓仲韬回农村发展党员是很秘密的,文字资料很少。”安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抓说,为了发掘和保护台城特支历史资料,安平县抽调精干人员先后到北京、天津、哈尔滨等13个省市的89个市县,走访400多名党史专家、老干部及其家属,搜集到照片、信件、书籍、生活用品1793件,整理文字资料23万字。

  纪念馆里,一套残旧泛黄、纸页发脆的《新编中华字典》弥足珍贵。李建抓介绍,为掩人耳目,当年弓仲韬回乡后,卖掉自家20多亩地,以办“平民夜校”为名,向贫苦农民传播革命思想。“弓仲韬就是以这套字典为工具书,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平民千字文’。”1923年8月,在弓仲韬介绍下,弓凤洲、弓成山两名青年农民成为最早的一批农民党员。

  1924年8月15日,弓仲韬组织9名党员代表召开了安平县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安平县委员会。会议选举弓仲韬为书记,县委机关就在弓仲韬家。县委成立后,台城村特别支部改为台城村党支部,支部书记改由弓凤洲担任。

  安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志丽介绍,安平县委成立后,党员队伍迅速壮大,到1927年,安平县就有5个党支部。抗战后期,仅17万人口的安平县,党支部有200个,8689人参加了八路军,2269人牺牲,其中共产党员牺牲470人。小小的台城村,58人为革命牺牲。在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斗中,安平人民总是走在参军支前前列,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与拥军模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民使用的简易纺纱机

  不忘初心,强村富民“党旗红”

  步入台城村,贯穿东西的主路被命名为“仲韬步行街”。弓仲韬开创的“敢为人先,勇于奉献”台城精神,已融入历届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血脉,让台城村历经风雨,破茧成蝶。

  “吃在田,睡在洼,完不成种麦不回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一段顺口溜,是台城村党员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的生动写照。

  上世纪70年代,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打出37眼机井,让昔日的旱地全部变成水浇地,庄稼产量成倍提高。上世纪80年代,台城村在安平县率先接上电,通了水。

  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砖厂、面粉厂、苗圃场和织网厂陆续建成。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

现在的丝网加工设备

  2007年,台城人率先上马丝网加工。“最多时,村里80%以上的村民从事丝网加工,家家响起机杼声。”老党员杨建辉说。从2008年起,台城村党支部成立了3个党小组,以党建促发展迈出坚实脚步。丝网协会党小组组长弓广茂,有一手娴熟的丝网制作技术。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他都热心上门指导。农业产业化党小组引导群众发展林地约1000亩,台城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荣誉称号。老党员党小组积极发挥余热,为村集体发展出谋划策,帮助老党员排忧解难,提供各种服务。

  2015年,台城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先后硬化和拓宽道路6240米,粉刷墙面1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81盏,更新供水管道1.5万米,新修排污管道1700米,改厕480户,种植各类景观树木8000多棵。如今的台城村,整齐划一的青砖房和景观带交相辉映,平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村民们过上了幸福惬意的生活。

  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新征程”

  台城村村委会会议室墙上,记载了23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姓名及任职时间。“名字上墙,既是光荣,更是鞭策!”现任村书记杨新杰介绍,在22位前辈中,第3任是他的爷爷杨丰年,第20任是他的六伯杨玉轻。“正是这些前辈们的奉献情怀,让我更加理解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018年11月,台城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经过“两推一选”,80后杨新杰接过了村书记的“接力棒”,和村“两委”一班人履职践诺树形象,开展“1+10”党员联系户、创先争优树标兵等活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家有病人,过去看看;家有急活,帮忙干干;家有纠纷,出面劝劝;有事没事,常去转转。”杨新杰介绍,台城村结合实际推出了街长制,12条主街、38条小街优先推荐无职党员、老党员担任街长。每名党员在家门口统一悬挂“我家有党员,乡亲向我看”标识牌,亮身份、做表率,使创新、创优、创业成为每名党员的自觉行动。

  2018年冬天,杨新杰上任不久,台城村启动“煤改气”工程,有村民不理解:改成天然气,会不会不安全?补贴能否及时到位?杨新杰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解释,消除疑虑。为确保施工质量,党员自发当监工,经常忙到深夜。当年底,400户村民用上了天然气,想着过去烟熏火燎的日子,村民们对杨新杰竖起了大拇指。

  “只要把实事办在村民心坎上,就能赢得民心。”杨新杰说,2020年台城村2360人,人均收入达2万元。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台城村将围绕“党建引领+红色文旅+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让拥有光荣历史的村庄行稳致远。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