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去年的“成绩单”可圈可点:这个仅有226户、880人的村子,合作社全年出口蔬菜2000吨,交易额1亿元左右,集体收入450万元,村民户均存款超30万元。
崔岭西村是寿光市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发展的“加速度”,得益于该市走出了一条“育头雁、促增收、补短板”的特色之路。
选好带头人,改变一个村
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寇家坞四村,长期存在想种地的嫌地少、不想种地的怕地荒的矛盾。村党支部书记王爱果走马上任后,带领村“两委”班子共同破解这一难题,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新迈粮食专业合作社,将2120亩土地统一流转给种粮大户经营,村民年人均分红3700元,村集体年增收130万元,500多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制约村子发展的客观原因很多,而带头人是最大的“变量”。寿光市坚持“像抓科级干部一样抓带头人”,出台《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15条意见》,实施在外人才“雁归计划”和青年人才“雏雁计划”,千方百计吸引能人回村任职;健全村干部正向激励机制,7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招录为公务员和事业编。“今年换届后,村干部结构更优了,光‘90后’村书记就有18人。”寿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丁平介绍。
派出“尖兵连”,啃下“硬骨头”
今年,寿光法院派驻侯镇东地沟村第一书记桑君秋被评为“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他的真情付出。驻村后,他和村“两委”顶住压力,以302万元的竞价对盐田重新发包,当年村民人均分红6000元,曾经的“死疙瘩”得以解开。
近年来,寿光市选派最能打硬仗的人下沉一线,从市直部门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向44个软弱涣散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向19个村选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他们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支“尖兵”,累计协调社会资金3390万元,修缮村级活动场所31个,整修出行道路246千米,安装路灯1351盏,培育增收致富项目35个。
栽下“项目”树,增收有保障
“市里给我们村的扶持资金入股了园区,村集体每年分红4万多元,还有10多个村民在这里务工。”田柳镇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文说。他说的园区,是由金投集团建设的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包括高标准智能温室2个、温室大棚138个。崔家庄村将50万元扶持款投资入股,每年保底收益率不低于8%。
为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寿光市坚持“项目富村”理念,通过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940万元,市财政配套1960万元,精心筛选了田柳镇现代农业园区等7个项目打包入股,既让98个村有了稳定收益,又带动了近千名村民务工就业。近年来,寿光市组织100个市直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与薄弱村结对帮扶,帮助这些村培育了持续稳定的增收项目。截至去年底,全市903个村集体收入过10万元,占93.3%;170个村过百万元,占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