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是当下基层党组织的使命担当。
如何让脱贫群众零返贫、零致贫,更稳健地迈向新的生活,各地都在探索之中。本报编辑部整理了四川省巴中市、陕西省宁陕县、重庆市城口县三地的做法,供参考借鉴。
四川省巴中市:区县设立专项基金,系好防止返贫“安全带”
巴中市是革命老区,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不轻。为此,该市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工作,各区县设立了专项基金,为防止返贫系上了“安全带”。
久云牧业良种牛代养场,是平昌县得胜镇的一家肉牛企业,2019年起注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政府每年按一定比例的帮扶资金获取收益。
“脱贫攻坚期间,这些收益分给了贫困户;贫困户脱贫后,收益用于‘防返贫’监测户的补贴和救助。”得胜镇副镇长魏俊华表示,前两年,该镇在久云牧业的收益合计为18.8万元,今年预计分红13.2万元。具体分配比例为:收益的40%用于项目所在村,60%统筹给其他辐射村,所有资金都必须用到防返贫上。
除了入股肉牛养殖分红,平昌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还投入到了茶叶、花椒、水果等产业上。针对重大疾病、重大事故、重大灾害等主要致返贫风险,该县探索建立“平昌县东西部扶贫协作资产收益专项基金”,对存在返贫隐患的脱贫户发放医疗补贴、生活补助和临时救助,专户专账。
通江县通过向定点帮扶的中国工商银行争取资金250万元,为全县农业户籍人口购买了专项保险“防贫保”,对突发重大疾病、意外事故或重大自然灾害的农户及时理赔到位。自“防贫保”实施以来,该县已为184户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户申请到了理赔款。诺江镇亮垭村1组村民赵凯去年患上了肺癌,成了村里的易致贫户。当地有关部门通过“返贫保”,为其申请了3万元救助金,缓解了赵凯家的困难。
目前,在全面落实脱贫户、监测对象现行产业、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低保等各项帮扶政策基础上,针对重大疾病、重大事故、重大灾害等主要致返贫风险,巴中各区县均已建立了专项防返贫基金,专款专用,精准帮扶。
陕西省宁陕县:构建责任落实机制,打好监测帮扶“组合拳”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0.2%,历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它曾是国家首批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县7087户200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今年以来,宁陕县通过构建责任落实机制、监测帮扶机制,逐级压实防返贫防致贫责任。
“我家脱贫后,干部帮扶一直没断线。驻村干部魏荣彬每月至少到我家来两次,有啥困难只要给他说,都能及时得到解决。”筒车湾镇七里村脱贫群众周大兵说。
魏荣彬是宁陕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派驻七里村的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自七里村实施防返贫动态监测网格化管理以来,他成为村里的网格员,负责监测和帮扶村里7户人家。目前,全村共有15名网格员,负责124户常住农户的监测和服务,实现了“网格连心”服务全覆盖。
该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夯实“三级(县、镇、村)书记”主责、包户驻村干部履职尽责、防返贫考核一体问责机制。按照不低于10%的分值把巩固脱贫成效、解决相对贫困、防返贫防致贫纳入各镇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保障各镇各部门自觉把解决相对贫困作为主要职责和底线任务。同时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整合各类帮扶资金,建立产业扶持、就业援助、健康保障、贫困助学、兜底保障、设施维护和防贫保险“七项防贫政策”,对相对贫困家庭和致贫返贫风险户对症施策。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帮扶相对贫困群体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定期组织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持久监督防贫工作落实,对发现的返贫致贫风险户,监督镇、村及时跟进帮扶。
今年以来,宁陕县针对所有农户是否有返贫致贫风险,通过建立镇村每周排查、帮扶干部每月调查、数据系统定期筛查、行业部门联合排查、风险农户申报、社会监督发现等“六大渠道”,同向发力,全面排查,确保监测无遗漏、防贫无死角、对象找得准。
截至目前,宁陕县累计排查发现风险信息328条,核实纳入边缘易致贫户39户90人、脱贫不稳定户59户194人,全部做到帮扶措施到位、风险销号清零。
重庆市城口县: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多种生态产业并行发展
城口县,曾经是川渝地区的深度贫困县。从2016年开始,城口县贫困村陆续脱贫,2020年初,全县脱贫摘帽。
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导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移民集中安置成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远离了自家的山林、田地,村民们的收入如何保障呢?
2017年,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寇泽坤家终于搬出了吊脚楼,搬进了赵家沟安置点,这个安置点隶属于河鱼乡河鱼社区,是河鱼乡最大的一处移民集中安置社区。河鱼社区附近,有学校、医院,统一的集中供水、污水处理,还配备了公共活动空间和休闲设施,移民们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得到了保障。
每天清晨,寇泽坤会骑着摩托车,到自己的老家平溪村,去照看他养在自家山林里的鸡、老房子旁边的猪和田地里的庄稼。寇泽坤老家的宅基地已经上交,等待复垦,但是山林、猪舍、田地依然保留。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城口县主张“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意思就是人搬下山,产业还留在山上,要求家家有产业。而产业的选择一直是当地发展的难题。城口县全境只有6.8%是耕地,而且其中75%是25°以上的坡地,不仅如此,全境60%处于生态管控红线中,35%为自然保护区,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思路,并不适合城口县。这里发展的任何一种产业,都要权衡规模和生态平衡。
近几年,城口县选择了多种生态农业产业并行发展的方式。县委领导说:“现在我们的产业,是山上种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百花种蜂蜜、香菇八掌田、杂粮‘鸡窝地’、火坑老腊肉、冷水生态鱼。”
凡是涉及产业发展的事,县主管部门都积极参与和协助,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扶持市场主体,帮助农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从农户到市场一整套机制。城口县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是成功的根本,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
(策划:本报编辑部)
>>>>筑牢返贫“防火墙”
许露露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宣告历史性解决。
“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化为基层干部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在构建长效机制,筑牢返贫“防火墙”等方面持续发力。
筑牢返贫“防火墙”,必须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了一个好支部就能改变一个村。无论是农产品出村还是产业落地,无论是乡风文明建设还是村容村貌治理,都需要好的带头人、好的班子,选优配强“领头雁”,才能帮助群众守住脱贫成果。
筑牢返贫“防火墙”,必须保持帮扶政策稳定。针对有些地区脱贫摘帽根基不牢、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还有短板要补等问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扶上马了还要再送一程”。
筑牢返贫“防火墙”,必须建立防止返贫应急机制。遇到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导致脱贫人口返贫。建立健全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医保、民政、应急管理数据联网共享等方式,精准识别因病、因灾面临困境的对象,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
筑牢返贫“防火墙”,必须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大量成功经验证明,开展“授渔”式帮扶,扶志扶智相结合,是巩固扶贫成果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才能引导群众用奋斗守护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