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探索“一村一品”发展新思路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水桐村专题调研报告
本文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探索‘一村一品’发展新思路”作为实践研究项目,分析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水桐村目前在“生活”、“生产”、“生态”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依托现有胡杨林旅游资源优势,为水桐村下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依据,注重“整体区域”的历史传承、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着力实现“一乡一貌、一村一品”,打造“美丽水桐树、魅力胡杨林”。
一、铺开水桐村情画卷,实现村庄发展底册明(略)
(一)村情基本概况
(二)产业兴旺方面
(三)生态宜居方面
(四)乡风文明方面
(五)党建治理方面
(六)生产生活方面
(七)单户家庭情况
二、依托天然旅游资源,打好“一乡一品”优势牌
水桐村背靠阴山山脉,南依黄河为伴,拥有300亩的胡杨林。近年来,水桐村以胡杨林为发展基础,用活用好旅游资源,争取推出“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助推实现乡村振兴。
(一)自然优势
1、交通便利。水桐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边缘,距离旗政府所在地11公里,南邻黄河、北靠包兰铁路、京藏高速,110国道贯穿其中。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北面有阴山横亘(大桦背、梅力更等景区),南部隔黄河对望鄂尔多斯草原(库布齐沙漠),东面紧邻乌梁素海,十分适合发展旅游业。
2、气候宜人。水桐村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地处北纬40度的高纬度,拥有1000米以上的高海拔,降水量少、寒暑变化剧烈,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而当秋分过后,炎热收缩,由于干旱少雨,便会迎来一场接一场的气温骤降。气温骤降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将秋天和夏天壁垒分明地区分了开来:一方面,炎热减少,而寒冷未到,这就制造出了一个宜人的季节,也就是胡杨林变黄色的季节(每年国庆左右,2021年10月内蒙古疫情爆发,阿拉善大量游客滞留原因之一)。四季之中,秋季水汽蒸发较少,大气通透性、洁净度得到提升,无论是白天的云朵、蓝天;还是夜晚的月亮、星辰都无比清晰,所以人们会有“秋高气爽”的感觉,古诗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人文优势
1、历史由来。水桐树又称胡杨,它为杨柳科落叶乔木。相传三百多年前,此地生长的几颗枝繁叶茂的胡杨树,当地百姓亦称“水桐树”。据考证,此地在明末清初,为河套黄河至北的一个河湾(滩)。
清朝初期,黄河故道逐向南移,此地变成了水草丰美、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鱼跃禽飞的河滩。特别是生长在这里的水桐树,不仅高大粗壮、枝繁叶茂,而且每到夏秋时节树上盛开多种奇异之花,招来无数禽鹊飞鸟在周边安窝筑巢雀跃飞翔,这时勤劳朴实的蒙汉先民们利用大自然的恩赐,聚集在大树空场,翩翩起舞,抒发着对大自然的珍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时有一名叫刘套生的艺人用快板信天游夸赞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的就数咱水桐滩。千年水桐树修成仙,求神拜祭的人不断。树仙保佑当地人,风调雨顺金饭碗,美丽的传说几百年,口口相传讲不完。(水桐树下有一庙宇)。
民国初年,这里是五原隆兴四大地商之一辛存仓的牛犋房,掌管牛犋的头领是辛存仓的内弟(小舅子)叫刘树儿,后演绎为村名刘树儿圪旦。(圪旦主要指平原上突起的适合盖房造屋的高地)。
民国中期,大量走西口人涌入后套,此地的人户渐增,基本形成南北西三个营子一个大村。村民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讲迷信、图吉利、求平安将水桐树敬为“神树”,加以供奉祁拜,村名即称为水桐树村。
2、红色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水桐村东接包头绥远、南通伊盟陕北、西连后套银川、背靠蒙古的水旱码头。当时在水桐村附近建立了中滩抗日根据地,198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中滩确立为革命老区,也是巴彦淖尔市境内唯一的一个革命老区。
(三)政策优势
1、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乌拉山镇水桐村距离乌梁素海直线距离23.2公里,除了有顺承客源的优势以外,在生态文明发展、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均有帮助。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两级党委政府在持续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基础上,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工程总投资57.4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亿元。截至2020年底,依托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完成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面积4万余亩,有效遏制沙漠东侵,阻挡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受损山体得到修复,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恢复60%以上。项目区内河道水动力、水循环水质持续改善。同时,“天赋河套”品牌开启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也助推巴彦淖尔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2、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2020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大论断,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在乌拉特前旗境内已完成150万亩土地综合改造,新增设施农业1万亩,建设规模养殖场124个,重点打造了4个田(牧)园综合体,“两品一标”、名特优新认证农产品达到104个,3家企业获评自治区级产业联合体,市级以上农牧业龙头企业达到38家。
3、美丽乡村。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农业部开展了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旨在以生态理念指导社会主义新村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其涵盖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诸多方面。目前,全国各地积极推动“美丽乡村” 建设,为农村社会治理奠定了良好的民生基础。
(四)旅游线路
胡杨林门票定为一人10元,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区八景,连点成线,最后成面。来一次水桐胡杨林,带您领略大自然不同风景。
1、春日:黄河大桥→沿黄路开河鱼→三湖村渔村吃鱼宴→水桐村旅游度假区。
节庆活动:每年3月初至4月中旬,气温回升,休眠了漫长寒冷冬季的黄河开始苏醒,乌拉特前旗正式进入黄河流凌季。黄河流凌气势宏大,催人奋进。此时,您可以来到黄河大桥,徒步黄河岸边观赏壮美的黄河流凌景象。流凌奇观不仅是摄影人的盛宴,更是游客体验黄河文化的绝好机会。黄河开河鱼宴,除了捕捞开河鱼,您还可以就近来到三湖渔村吃一口地地道道的开河鱼。之后来水桐村参加一场春日庙会,在胡杨树下许一年平安和顺。
2、夏日:乌拉特草原→大桦背→乌梁素海→胡杨林漫步→库布齐沙漠。
游玩项目:夏日的草原,草长莺飞;绿色的森林,天然氧吧;寂静的沙漠,璀璨星空;乌梁素海湖面碧波荡漾,苇丛如诗如画,百鸟啼鸣婉转,令人赏心悦目。这时候的胡杨林,郁郁葱葱,遍布生机。来到胡杨林漫步后,可以到乌梁素海泛舟芦苇丛中;可以到大桦背看看北方的山峰;可以深入沙漠亲子互动;可以前往草原骑一匹骏马看看落日。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遥远的路途,走在沿黄公路上,来一场走走停停的旅行。
3、秋日:胡杨林→沿黄公路→丰收节
观赏景色: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沿着黄河岸边,看一看金灿灿的向日葵,下地摘一颗水甜水甜的巴盟西瓜,买一点蜂巢现采蜂蜜,尝一尝巴盟的瓜果蔬菜,带一点现炒瓜子。品味“天赋河套 世界共享”的特产。最后带着诗情画意与崇高的敬意看一看这“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金黄色的胡杨林。
4、冬日:乌梁素海冰雪节→胡杨林踏雪→杀猪菜
特殊节日:冬日的胡杨林是萧条的,光秃秃的树枝和凌冽的空气混杂在一起给人一种凌冽的美,遇到下雪的天气,洁白的雪花铺满一地。这时候来的你是幸运的,因为冬日的胡杨林几乎没有什么人,连门口的大爷也不经常在,一家三口可以省去30元的门票,来踩下一个个小脚印。沿路到热情的老乡家中吃一口热乎乎的杀猪菜,放在炉子里烤个红薯。之后去往乌梁素海冰雪节,在一座座冰雕里当一次“公主”“王子”。
三、发现村庄现有问题,做到制约原因分析清
(一)旅游客流稀少
问题:水桐村拥有天然的旅游资源,但客流量少,不能给村庄带来可观收益,不能影响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没有做出品牌优势。
原因分析:一是交通不便。目前主干道路已全部铺设水泥或沥青路面,但是没有通往景区的公交车或大巴车,外地人容易迷路,本地人仅限自驾游。二是旅游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产业类型单一。只有观赏胡杨林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容易失去新鲜感。产品形式单一,生态发展缺乏准确定位,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与村庄发展结合起来。管理粗放,与现代农庄的发展模式有相当距离,农庄整体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三是文化旅游宣传营销较少。一提起胡杨林,大家能想到的都是阿拉善,就连本地区的居民群众也有很多不知道自己家门口的胡杨林。近几年,水桐村的胡杨林以保护为主,旅游方面宣传太少,知名度不高导致游客较少。
(二)村庄老龄化严重
问题:水桐村常住人口平均年龄51.7岁,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的人员稀少,在村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存在。很少有年轻人将家安到村里,新盖房屋。
原因分析:一是与城区相比居住环境、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受地势、居住分散、人口数较少等影响,村庄缺乏饮用水资源(目前争取资金100万元,正在接入前旗自来水);二是公共服务弱,教育相对落后。村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目前本村无学校,孩子上学需要到城里入学。孩子上学的同时,家长留到城区陪读。三是传统教育理念陈旧,以走出村庄为荣,以返乡创业“为耻”。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耳濡目染,从小激励孩子的方式是“不学习就回家放猪”,所以在孩子走出校园后不会优先选择返乡。
(三)村民收入较低
问题:村民收入普遍低于城区收入,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原因分析:一是由于传统的种植方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易受干旱、洪涝、霜降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农户经常性遭受严重经济损失。二是生产生活方式单一,村中以种植、养殖为主,没有第二、第三产业的支撑,没有其余收入。三是村民满足于现状,没有创新思路的想法和勇气。四是缺少带头致富的主心骨。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知识和本领,工作方法简单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发挥不了领头雁作用,群众公信力不足,影响了建设与发展。
(四)缺乏资金支撑
问题:由于缺乏资金,村庄在发展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等方面没有坚实的财力支撑而显得力不从心,缺乏管控能力。
原因分析:一是人才流失,随着经济发展,现在中国农村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能、懂得经营而又头脑相对灵活的中青年农民、农民党员开始逃离土地和农村,纷纷进城务工、经商或另谋出路,留守在家的只有老、弱、病、残弱势群体。二是当地政策支持力度较小,要想引进企业在村中落地生根,得提供优越的建厂环境,但当地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对企业没有吸引力,使得很多企业选择其他地方。
四、探索发展共谋思路,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
水桐村以旅游发展为着力点,应抓住各方面优势和机遇,通过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建设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增效、进一步提高村民生产收入。
(一)“生活”——创新机制发展美丽乡村
1、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堡垒作用。一要抓好党支部阵地建设。继续抓好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逐步改善活动条件。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的作用,努力把党员活动室建设成为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娱乐的场所,加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场所,依法治村、参与村活动的场所,切切实实的让百姓获得参与感、幸福感。通过增加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村容村貌,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提高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二要完善网格化建设。科学划分“网格”对推动基层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应当坚持当前和长远、固定和灵活相结合。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机制,压紧压实各级网格员的管理责任,网格员要深入各自网格详细采集居民基本情况、社情动态等各类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建立健全定期巡查机制,按照定人、定户、定内容、定时间的原则,落实巡查常态化,及时掌握网格动态情况,并将巡查情况及时记录上报;建立健全联动处置机制,坚持上下联动,能够解决的问题由网格员迅速解决,无法解决上报网格长牵头解决,涉及到村镇两级职能部门的事务,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处理,确保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2、体现群众主体,促进人人参与。一是要坚持从实际村情出发,坚持村民自治原则,采用群众主体参与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的办法,体现村民意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反映群众的心声和愿望,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二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村容村貌。要围绕村民生活需求的变化、村级重要事务、热点难点问题和重点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工作内容,形成更加具体化、可操作的村规民约。三是多措并举创新方式宣传精神文化。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习惯,使用群众易记且接地气的语言,利用多种载体宣传,让好的习惯内化为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创新建设机制,确保治理实效。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应对新时代农村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挑战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系保障。“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体两翼,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保障底线,德治是辅助工具。”三者的合一才能创建更完善的治理体系。
(二)“生态”——发展文化旅游项目
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以建设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乡村为目标。联系乌拉山镇旅游总体规划,打造“点、线、面”的综合立体风景人文旅游区域。利用水桐村的文化历史和自然山水资源,以体验、观光旅游为主,作为城区周边旅游景点的配套支持,进行综合旅游开发,将利用“乡村振兴”,以一村辐射其它村社。
(三)“生产”——“一村一品”助推乡村振兴
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渴望走进农园,体验做“周末农民”的感觉,在农村创建“市民农园”,让城里人下乡认购和种养瓜果蔬菜、鸡鸭鹅猪,市民享受的是生态休闲、田园劳作和食品安全。我们可以以水桐村旅游业发展为基础,运行“农业+x”的运作模式,带动农业的多功能发展,将包地、采摘、养殖、民宿相结合起来发展创意农业。
1、发展农业+文化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紧邻城区的地缘优势,因地制宜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创意产业,实现农业与绘画、摄影、雕塑、音乐创作等艺术的有效结合,推动文化创意与观光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花香农居、幸福胡杨林、农家菜地等模式。
2、发展农业+景观模式。以生态和运动休闲旅游为切入点,通过摄影、绘画等活动评选出具有新颖性、特色性的代表作品,来展示水桐村的新景点、新亮点,以浓郁的地方特色集聚独特的民风、民俗、民情,来推动“一日游”,以赏花踏青、田园美食等活动,促进“农家乐”。
3、发展农业+会展模式。立足农业优势产业,举办葵花节、香瓜节、秋日胡杨节等,打造节会经济新亮点。吸引周边游客反复前往。
4、发展农业+科技模式。在线上互联网大数据支持下,结合文化特色、市场需求等实际,建立村农副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成立“农产品合作社”,大力推荐果蔬产品、山货土特产等,带动特色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增收,为村产业建设增添活力。在线下发展特色创意农产品,例如五原县近年来举办丰收节,推出巨型南瓜、巨型西瓜等,一些居民还收藏了这里的各种蔬菜照片,稀有的农产品很受中高收入消费群体的青睐,以具有美形、美色、美味的特性为选择标准,且创意获得了较高的附加价值。
5、发展农业+人才模式。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
6、发展农业+产品模式。依托“天赋河套 世界共享”品牌优势,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思路,加强果蔬产品质量管控,做好市场需求对接,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打响“香瓜”“葵花”“牛”“羊”等果蔬、肉类品牌,推动果蔬、羊肉走向有机高端市场、走入商超、走进百姓餐桌。(作者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水桐村书记助理 杨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