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组织部门输送的5万多名到村任职选调生,是乡村振兴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融入农民,读懂农村,补上基层实践课,选调生进村要闯多少关,才能练出真功夫?
入门关:克服各种“水土不服”
“到村后,最苦恼的是没有村民找我办事……”7月18日,孙锦利在电话采访中说道。2020年孙锦利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毕业后,从安徽老家来到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唐庄乡岗李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满腔热忱想要大干一场的她却一度没活干,这让她很“沮丧”。村支书李建龙安慰她,“你不会这边的方言俚语,不好和老百姓深聊”。于是,孙锦利决心学方言,过好“语言关”。
进村入门关有哪些,进村第一课补什么?记者采访的10多位选调生,几乎异口同声“过语言关”。方言晦涩难懂,交流受阻,只有学会方言才能和群众交流。除了语言关,饮食关、环境关等都是选调生要过的坎。刘美是中科大2018届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生。2020年4月,作为选调生,经派出单位云南警官学院推荐,被云南省委组织部选派到镇康县木场乡木场村任职。山路崎岖不平,每次坐车进出,她的胃都被搅得翻江倒海。村里雨季长,气候潮湿,进村没几天,她全身冒出一片红疙瘩,奇痒难耐。刘美说,“不习惯走山路,那就多走几次;身上长湿疹确实没什么好办法,但要摆正心态:身上可以长‘苔藓’,心里不能长‘苔藓’”。最终,她克服了各种水土不服,顺利扎根木场村,成功闯关。
到村任职选调生,几乎都是高学历,这些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工程等的博士们要怎么做,才能与村里发生“化学反应”?受访的不少选调生到村前担心专业在村里派不上用处,但事实证明熟悉村情、用心工作的话,就有机会发挥专业优势。2021年9月,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杨宏杰到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刚到时有过无法施展抱负的困扰。当国电投“风光储”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在村里推广时,毕业于电气工程专业的杨宏杰敏锐捕捉到这一项目对村里的好处,他抓住机会,最终将该项目与村里产业对接、落地,为村集体经济产业节能降耗,“目前看来能降低成本近10万余元。”
信任关:办实事是“通关秘籍”
农村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对来自城市或外乡的选调生来说,培养和村民的信任与“人情”,这堂课难点不少。
郑朝赛到村不久就意识到,“信任是开展基层工作的基础,人情味是处理基层问题的‘杀手锏’”。1993年出生的郑朝赛,6月刚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工山镇工一村驻村锻炼回到市直机关。7月12日,他放弃午休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他是毕业于南京大学的“理工男”,自嘲有点“社恐”。他说,2020年下半年进村时, 一个人都不认识,村里年轻人很少,村民对他客气又生分。为了消除这份“生分”,他逼着自己从“社恐”变“社牛”,主动和村民唠家常,一聊就是一两小时……这么聊了小半年,他交了不少“忘年交”。拥有50年党龄的秦义根给郑朝赛负责的党建工作提了很多意见。郑朝赛说,“村里的老人家都是我的师傅。”
获得村民的信任需要时间,需要契机,更需要懂农民懂农村。刚刚结束浙江宁波北仑区春晓街道咸昶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工作的钱鑫,是同济大学工科博士。到村后,他利用人口普查的契机,和村民混了个脸熟。但独立开展工作时,村民并不配合他,吃过不少“闭门羹”。钱鑫的导师之一春晓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虞哲华叮嘱道,“做好基层工作,要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自然而然就信任你。”怎么才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有一次参加村民议事会,钱鑫发现村民都发愁柑橘销售难,路边摆摊又带来管理问题。了解情况后,钱鑫联系多家企业,帮村民卖了一万多斤柑橘。他这个“外乡人”,从此成了村民口中“帮我卖橘子的博士”。这份信任与情感建成后,他在村里的后续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为村民办一件件实事,也是孙锦利获得村民信任的“通关秘籍”。村里低保户小岳考上了大学,但犯愁学费。小岳爸爸患有小儿麻痹症,还有3个上学的弟妹。孙锦利打听到有个“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公益活动。为了帮小岳拿到名额,孙锦利忙完白天的疫苗接种、晚上的防疫复盘后,熬夜为小岳写申请材料,还自学剪辑,制作申报短视频。功夫不负有心人,孙锦利帮小岳顺利拿到名额。如今小岳一有事,就请孙锦利帮忙拿主意。为“五保户”家房屋漏雨的问题数次奔走,为老年人健康体检和免费义诊制定方案……办了一件件实事后,孙锦利走进了村民心里。
情怀关:感知初心汲取“养分”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到村任职的选调生,正处于成长成才“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阶段。与群众面对面,与乡亲心贴心,在大事小事、急事难事上“磨一磨”“练一练”,让选调生们真切感知初心,长远培固初心。
郑朝赛和钱鑫告诉记者,如今回到机关后,无论拟文件还是做具体工作,都会忍不住想村民需要什么、基层好不好落实。到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尧坝村整整一年的选调生周磊,帮村民李洪阳一家解决了“难言之隐”后感叹,“只有沉到基层亲身经历,才知道贫困不只是一串串数字,而是一个个有苦有甜的家庭”。
基层是“大熔炉”。怎么让到村任职的选调生得到淬炼?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倪洪兰认为,要让选调生补上“基层课”,得让他们在村真走基层,打硬仗、扛重活,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真练功夫,练真功夫。这需要完善选调生培养机制,细化基层管理办法,增强人文关怀。同时也要警惕一些人把走基层变混基层,把到村任职当“镀金”。
选调生扎根了基层,最重要的是涵养为民情怀。“人在村,心也要在村,要有情怀。有了情怀,才想干事,才能干实事,自己也能汲取基层‘养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朱远认为,选调生真扎根基层,才能厚植基层情怀,才能对农民有感情、对农村有情结。这份情怀,是他们回到原单位甚至将来走上领导岗位后为民服务的动力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