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建,做好“红绿古”融合文章——安徽石台县、黟县创新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
2022-10-28 08:5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李 慧 周静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皖南的茫茫群山,淳朴缄默,这里有红色记忆,有奋斗故事。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新棚村,黄山市黟县柯村镇柯村,分属两市,虽有大山阻隔,相距仅9公里,还拥有相通相映的红色遗存、同根同源的红色文化。两地携手推进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书写了令人振奋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深挖红色资源

  让历史照亮未来

  “我虽九死不后悔,可怜腹中小儿郎,没能出世见阳光,却陪为娘早早亡。”柯村镇宝溪村黄梅艺术团演员胡群芳说,她的这段20分钟的黄梅小戏《红军婆》来自真实历史,她饰演的妇女会主席李荣华怀孕6个月被抓,为阻止游击队来营救,李荣华选择自杀。“一枪两命啊,每次唱到这里,我心里难过,观众也抹眼泪。”

  迎面吹来的风,也在为当年被杀害的红军和群众而悲鸣。为让这段历史记忆重新鲜活起来,柯村、新棚村获批中央组织部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以来,两村所在县镇迅速成立专班,对史实进行挖掘、整理、保护,打造乡村振兴的模范村。

  1934年,柯村、新棚一带3200多名农民在100多名中共党员组织带领下,举行反抗国民党基层政权的武装起义,史称柯村暴动。随即,皖南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当年底,方志敏、刘畴西、刘英、粟裕等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驻柯村休整,3天后离开,继续转移作战。现今,在柯村精心打造的一小时红色遗存环线上,完好保存有皖南苏维埃政府及各部旧址、方志敏柯村办公旧址、红军行营、红军医院孙村分院等红色文物。

  1934年8月,柯村暴动后,皖南红军总医院在新棚村诞生,1935年2月随皖南革命根据地的丧失被破坏,历时近半年。皖南红军总医院在设备简陋、药品匮乏的情况下,治疗红军游击队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伤员,为革命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

  “我们走访老百姓,搜集到一碗粿汤等13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我们都要编排一个村头小品。”站在方志敏的坐像前,柯村镇党委书记盛茂存说。此外,为挖掘历史,柯村创作了《柯村暴动》纪录片,黄梅小戏也演出了5场。9月26日,电影《柯村风云》已经在黄山公映。

  “我到柯村学习,听说他们的红色小故事收集了13个,我就很着急,新棚村已经整理了5个红色小故事。”新棚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华说,两个村红色文化同根同源,他内心确实有比着干的想法,“不能落后,不能落后啊!”

  对中央财政300万元建设资金,两个村大多用在红色文化的整理与弘扬上。柯村建了暴动纪念馆,改造出了一个村史馆,还打算恢复皖南苏维埃政府财政部、交通部、修枪部、印刷部、供给部等旧址,串点成线。新棚村则复建了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已全部竣工并通过审计。为建好该馆,全体村干部40多天住在工地,现场调度。

  在村头采访,不少村民的家族对红军、对暴动都有贡献,他们激昂慷慨地诉说历史,有的人家有父辈因参加暴动而牺牲。柯村村民柯春友的爷爷就死在1935年。“他宁死不屈,被反动派残忍杀害。”柯春友说。

  “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红色遗存。”柯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郑小林说,他特地组织村里的年轻人练习红色景点讲解,让年轻人向年轻人讲述那段历史。

  产业迎头赶上

  村民钱包鼓起来

  “紧握欃枪,任他风暴。”柯村68岁的义务讲解员柯绍林边走边解释,这句话是方志敏的一个口号,“欃”字很生僻,意思是檀木做的枪托。“当年为革命,我们举徽州之力,草木也来相助。现在不同了,我们走的是绿色路,吃的是生态饭,绝不乱砍一棵树。”

  乡村旅游,可以说是两个村庄的第一大产业。新棚村海拔700多米,是石台县唯一没有一亩稻田和麦地的村。在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报告厅、红军大桥建好后,新棚村已接待近200批次、2万人次来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并带动10多位农户发展农家乐、13家民宿改造提升。此外,还向外卖掉了3000公斤高山野茶、4000公斤黑毛猪肉,一大批高山竹笋、野生蘑菇、山养蜂蜜装进了游客的私家车。

  柯村有耕地1579亩,但红色旅游同样是经济命脉。与新棚村不同的是,柯村旅游的骨架是由“强村公司”撑起来的。去年,强村公司、村经济联合社与本土旅游企业竹柯旅游发展公司合作,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整合河道、滩涂、退耕还林地、闲置农房资源,打造柯村红色旅游研学基地,推动红色旅游与党性教育、团建拓展、研学写生融合发展,还开发了“当一天红军”“重走红军路”等体验活动,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另外,强村公司还与柯村镇振兴公司、黄山天悦文化旅游公司合作,成立柯村天悦乡村教育管理公司,引入专业的产品策划和营销团队,打造全新的资产管理及运营模式。

  “党建引领创办的这两个公司,是我们村两个有力的增收抓手。”郑小林说,靠着市场化运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0年的13.5万元,跃升到2021年的53.84万元,增长了3倍。今年前9月,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更是达到了55万元。其中仅从竹柯公司的合作项目中,就拿到了6万元的保底收益+30万元的盈利分红。“我们正在探索解决企业吃肉,村集体喝汤的问题。”郑小林说,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旺盛的人气上,从年初到现在,柯村共接待参观者4.2万人次,同比增加近35%。

  此外,两地通过市场化导向的改造,提升了山区种植业养殖业的效益,直接致富农户。新棚村培育了2400亩高山生态茶产业基地,成立新棚有机茶专业合作社,邀请安徽农业大学的茶艺专家来村指导管护,邀请省新兴产业协会、物联网专业人员来村建设数字乡村,为新棚茶叶克服疫情影响、探索线上销售立了大功。成立石台新棚红文化发展公司,对茶叶重新设计包装,注册小桐坑、云上稀茶等商标,增加茶叶附加值。

  柯村则建成柯兰茶厂,申请了食品生产许可,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收2.5万元。由村民小组组长带头流转荒地种植红薯、黑玉米120多亩。对“五黑”农产品,村集体组织农户种植,由村里的家庭农场负责销售,仅去年12月就销售30多万元。

  搬开拦路之石

  “红绿古”相得益彰

  两年建设,几多汗水,两村党员干部总结经验,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形成几点共识。

  党建必须重视。两村都把夯实红色阵地、建强基层组织作为重要抓手,村党组织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集中学习、深化认识。柯村在党员中开展“我为村庄献一策”,收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意见建议。新棚村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开展共建,精心制作《红色记忆》电教片,弘扬革命精神。队伍必须得力。安徽省委组织部向柯村选派了安徽省文旅厅的干部驻村,地方干部评价这一着棋下出来之后“满盘皆活”。柯村产业定位一直是乡村旅游,驻村工作队果然没让全村老少失望,不仅带来了项目、资金,还带来了新观念和干事激情。新棚村驻村依托后方单位安徽省委统战部,借助统一战线独特优势,先后邀请省工商联、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省青年徽商商会、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等会员企业来村考察、洽谈项目,引来民宿、山泉水厂等多个项目。仅申报成功的以工代赈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有36个,争取到资金超过1000万元。

  必须凝心聚力。建设资金这两年突然多了,但摊到具体项目中,依然需要省着用。项目资金的相对欠缺,就需要有人来奉献,作出牺牲,一如当年革命。新棚村要修一条5公里的出村路,但占地按政策需要补偿,村里根本拿不出这笔钱,但是没有1人要求补偿。柯村的田野观光小火车项目,占地涉及全村256户村民中的2/3,这么大的事,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只在村头凉亭内开了个短会,没有一户人家反对,也没有一户要补偿。两地村民,隔三岔五为工作队送菜,把队员当成自家人。驻村队员感慨地说,村民的血液里确有红色基因。

  记者注意到,虽然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棚村也因之荣获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但也存在全域旅游竞争力不强、旅游业态不够丰富、内生动力不够提升等问题。在王华眼里,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是一块硬骨头,今明年必须啃下来。“去年村集体收入14万元,靠的是入股分红、茶厂租金、光伏收益。今后,必须摆脱输血中成立、喂养中成长、车间里徘徊、保姆式搀扶等弊端。”

  两个村的村干部表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要取得更大成效,必须迎难而上,让红色绿色古色相得益彰。今后,他们将盘活村庄资源,用足外部帮扶,在产业上坚持走“红旅结合”“茶旅结合”发展道路,既富村庄更富村民。比如,探索以镇政府牵头、运营公司主导、农户自愿参与的“民宿公社”模式。再比如,积极改造低产茶园,引入餐饮连锁店等农产品销售渠道,并向生鲜蔬菜延伸,带动新型经营主体稳定发展种植养殖。此外,还要想方设法育好村里人、真心诚意唤回返乡人、筑巢引凤集聚新农人,实现人才振兴。

  柯村和新棚村红色文化相通相融,两地镇村干部打算强化措施、推进共建。再过几天,两村将签约推进合作,并开发旅游新路线。郑小林说,两村将先从资料共享、游客共享等做起。“此外,我们将成立红色旅游产业联盟,共同探讨长效管护措施,真正做到谁管护谁受益、谁受益谁管护。”

  “我现在正整理下一部戏,用话剧来表演,故事发生在柯村和新棚,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柯村镇宝溪村黄梅艺术团团长王结炎告诉记者,他要用故事继续来记录两个村不该遗忘的历史。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