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平
春风催长,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已是一片青绿。全国人大代表、永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平站在田埂上,眼里有光:“去北京参加两会那几天,我最惦记的就是家里这片田!”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片田里察看秧苗,对干部群众提出殷切叮嘱,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今年53岁的李雪平,对这片田有着很特殊的感情。淌汗种粮几十年,为不再吃种地的苦,他改行办过糖厂、当过兽医,“后来‘铁牛’进村,不需要耕牛了,我就失业了!”2007年当选村主任后,他领着乡亲们主动牵起“铁牛”,积极“拥抱”高科技,用了十多年时间,把这片田建设成为四川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生产。
如何践行好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这片田种好,记者与种粮书记在绿草茵茵的田埂上展开了一场“丰收”对话。
李雪平推介村里的稻米
记者:李书记您好!总书记来村考察的时候,听说是由您一路介绍的。您还记得当时哪些情景?
李雪平:去年6月8日,总书记来四川考察,第一站便到了我们村。
一进村,总书记就对我们村的名字表示赞许:“永丰村这个名字好,永远丰收。”之后在与我们村干部、群众和农技人员一路交流时,“丰收”始终是总书记最为关心的话题。
在我们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总书记步行察看了水稻长势,了解水稻新品种实验推广情况。我向总书记汇报了这些年我们始终抓牢粮食生产,依靠科技种粮、产量年年创新高的情况,“我们村位于全省首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拥有耕地6320亩。近年来,全村土地流转率超过96%,均用于粮食生产。去年,全村亩均稻谷产量达700公斤,种粮也种出了效益,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总书记听了很高兴。
在村考察期间,总书记一路走一路问。在走进我们的稻米展示区时,他还抓起了一把米,细细端详,仔细询问我们大米的品质、产量和价格是多少。真没想到总书记会问得这么细,会这么关心我们。
这种温暖的感觉,不仅我有,其他现场亲历的人也都有。
和我们村合作多年的水稻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连声感慨“没想到”。他说,没想到总书记详细了解农业科研经费保障、种粮效益和地方稻米的生产情况,对农业科技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也给予充分肯定。
我们村的种粮大户王元威也“没想到”。没想到总书记会顶着大太阳来田里看水稻,一起跟普普通通的农民探讨丰收的办法;没想到总书记会勉励村民,“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
站在我们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总书记听取了村整体情况介绍后,对我们村坚持粮食种植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永丰村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
记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总书记念兹在兹。你们是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种好中国粮的?
李雪平:去年6月9日晚上,我们就组织干部群众到村委会前的广场上,通过大屏幕收看新闻联播,重温总书记重要讲话。这既是一次总书记讲话精神学习会,也是一次高质量发展动员会,大家更加坚定了种好粮食的决心和信心。
决心有了,那就赶紧跑起来。
我们从种子端发力,赢在起跑线上。总书记的关爱和嘱托,让马均团队倍感振奋,在继续开展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筛选的同时,攻关水稻栽培技术。所有优质稻种都是“实景化选育”,不进温室大棚、不搞特殊化,和村里正常种的稻子“做邻居”,规避了新品种大规模推广的水土不服,“试错成本”为零。
好种有了,让谁去种?我们和种粮大户“双向奔赴”。组织他们到基地选种、举办新品种展示会等,还为他们当好“管家”,协调用工、营商环境等,和村民打交道的事都包了,让他们专心种粮。
怎么种呢?卫星定位的耕作机、太阳能堆肥、无人机施肥给药、大型烘干塔流水线烘干收储……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拥有了高科技,甩开膀子赚钱。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成绩单”是喜人的。现在,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跟总书记汇报:去年尽管遇上罕见的旱情,但我们村的粮食生产还是大丰收,每亩单产达700公斤,全村粮食总产量超过4000吨,再创历史新高。
如今,在我们村,种粮成为一种新“风尚”,村民都有一股拼劲儿。村里涌现出200多个种粮户,其中有5位“种粮大王”每人种地在500亩以上。现在不用我们多动员,种粮户们自己就“卷”上了,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的标准,相互较劲、争当“种粮冠军”。有这样一种向上的氛围,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记者:在今年的两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是如何理解和贯彻的?
李雪平:作为来自种粮村的代表,今年我上会的所有建议都是围绕粮食生产展开的。在北京那几天,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让我倍感振奋。永丰村是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我们就更应在发展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跟谁干?怎么干?总书记在永丰村考察时专门叮嘱过大家,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此,我们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构建了“村党委—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架构,推行了“党委联企、支部联片、党员联户”联系制度,还在种粮等产业链上建立了党支部,描绘出一幅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永丰画卷。
在东坡区建设天府粮仓示范区的部署中,永丰片区是核心区,而永丰村是“核中核”。我们总结出一套“丰收秘诀”:守良田、施良技、育良种。
一靠“良田”。我现在多了一个身份——村级“田长”,是签了耕地保护“军令状”的。今年一方面要确保现有耕地“一寸都不少”,同时再努力拓展一些耕地,另一方面要提质增效,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二靠“良技”。过去种田靠天吃饭,现在种田靠高科技,用科技为粮食产业赋能。比如,我们村的“三区四情”耕地质量监测站会对全村的地情、肥情、环情等农业生产数据实施24小时监测,上传平台大数据分析,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靶向定制方案。三靠“良种”。今年我们将在试验田里培育77个品种的秧苗,试种更多优质新品种。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还强调,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政绩,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永丰村既要永远丰收,也要让村民持续增收,鼓足“粮袋子”也鼓足“钱袋子”。为此我们探索出一套“增收打法”。
我们问土地要时间。过去村民“夏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现在村党委引导实施“稻—菜”“稻—药”“稻—菜—菜”轮作模式,不种粮食的季节就种蔬菜、中药材,既让耕地充分利用、增加种粮户收入,也为村里留守老人、妇女提供家门口的“饭碗”,实现双赢。
我们问土地要品牌。我们把村里的大米、菜籽油等土特产打包成“永丰伴手礼”,销售情况还不错。今年进京参会,我带去一个贴着“丰”字的玻璃小罐,里面装着总书记看过的那片稻田所产的稻谷“竹香莉丝”,反响很好。接下来,我们要打造更多永丰品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力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
我们还问土地要“丰景”。总书记来我们村考察后,很多人慕名前来打卡。为此,我们积极打造农文旅产业,即将建成的“丰收里”综合体有三大功能:集体经济发展中心、游客集散中心、为民服务中心。发展中心包含商贸公司、网上直播间等,为永丰大米等农产品畅通销售“最后一公里”。集散中心提供研学、餐饮等服务,定制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线路,让游客有吃又有玩。服务中心设置了邮局、快递站、超市,让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各类便民服务。
为了这片田能够永远丰收增收,我们在全速奔跑!时间能省下一分钟是一分钟,事情能干成一件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