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访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平
2023-06-19 17:2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通讯员 张祺 记者 聂伟 刘凤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李雪平推介村里的稻米

  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 沈伯韩 摄

  采访对象: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李雪平

  站在村里高标准农田的田埂上,永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平,眼里有光。今年53岁的李雪平,对这片田有着很特殊的感情。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片田里察看秧苗,殷切叮嘱当地干部群众,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如何践行好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这片田种好,记者与李雪平在田埂上展开了一场“丰收”对话。

  记者:李书记您好!总书记来村考察的时候,听说是由您一路介绍的。您还记得当时哪些情景?

  李雪平:去年6月8日,总书记来四川考察,第一站便到了我们村。

  一进村,总书记就对我们村的名字表示赞许:“永丰村这个名字好,永远丰收。”之后在与我们村干部、群众和农技人员一路交流时,“丰收”始终是总书记最为关心的话题。

  在我们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总书记步行察看了水稻长势,了解水稻新品种实验推广情况。我向总书记汇报了这些年我们始终抓牢粮食生产,依靠科技种粮、产量年年创新高的情况,“我们村位于全省首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拥有耕地6320亩。近年来,全村土地流转率超过96%,均用于粮食生产。去年,全村亩均稻谷产量达700公斤,种粮也种出了效益,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总书记听了很高兴。

  在村考察期间,总书记一路走一路问。在走进我们的稻米展示区时,他还抓起了一把米,细细端详,仔细询问我们大米的品质、产量和价格。真没想到总书记会问得这么细,会这么关心我们。

  这种温暖的感觉,不仅我有,其他现场亲历的人也都有。和我们村合作多年的水稻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连声感慨“没想到”。他说,没想到总书记详细了解农业科研经费保障、种粮效益和地方稻米的生产情况,对农业科技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也给予充分肯定。

  我们村的种粮大户王元威也“没想到”。没想到总书记会顶着大太阳来田里看水稻,一起跟普普通通的农民探讨丰收的办法;没想到总书记会勉励村民,“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

  站在我们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总书记听取了村整体情况介绍后,对我们村坚持粮食种植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表示肯定。

  记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总书记念兹在兹。你们是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种好中国粮的?

  李雪平:去年6月9日晚上,我们就组织干部群众到村委会前的广场上,通过大屏幕收看新闻联播,重温总书记重要讲话。这既是一次总书记讲话精神学习会,也是一次高质量发展动员会,大家更加坚定了种好粮食的决心和信心。

  决心有了,那就赶紧跑起来。我们从种子端发力,赢在起跑线上。总书记的关爱和嘱托,让马均团队倍感振奋,在继续开展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筛选的同时,攻关水稻栽培技术。所有优质稻种都是“实景化选育”,不进温室大棚、不搞特殊化,和村里正常种的稻子“做邻居”,规避了新品种大规模推广的水土不服,“试错成本”为零。

  好种有了,让谁去种?我们和种粮大户“双向奔赴”。组织他们到基地选种、举办新品种展示会等,还为他们当好“管家”,协调用工、营造环境等,和村民打交道的事都包了,让他们专心种粮。

  怎么种呢?卫星定位的耕作机、太阳能堆肥、无人机施肥给药、大型烘干塔流水线烘干收储……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拥有了高科技,甩开膀子赚钱。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成绩单”是喜人的。现在,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跟总书记汇报:去年尽管遇上罕见的旱情,但我们村的粮食生产还是大丰收,全村粮食总产量超过4000吨,再创历史新高。

  如今,在我们村,种粮成为一种新“风尚”,村民都有一股拼劲儿。村里涌现出200多个种粮户,其中有5位“种粮大王”每人种地在500亩以上。现在不用我们多动员,种粮户们自己就“卷”上了,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的标准,相互较劲、争当“种粮冠军”。有这样一种向上的氛围,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是如何理解和贯彻的?

  李雪平:作为来自种粮村的代表,今年我上会的所有建议都是围绕粮食生产展开的。在北京那几天,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让我倍感振奋。永丰村是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我们就更应在发展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谁来干?怎么干?总书记在永丰村考察时专门叮嘱过大家,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此,我们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构建了“村党委—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架构,推行了“党委联企、支部联片、党员联户”联系制度,还在种粮等产业链上建立了党支部,描绘出一幅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永丰画卷。

  在东坡区建设天府粮仓示范区的部署中,永丰片区是核心区,而永丰村是“核中核”。我们总结出一套“丰收秘诀”:守良田、施良技、育良种。

  一靠“良田”。我现在多了一个身份——村级“田长”,是签了耕地保护“军令状”的。今年一方面要确保现有耕地“一寸都不少”,同时再努力拓展一些耕地,另一方面要提质增效,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二靠“良技”。过去种田靠天吃饭,现在种田靠高科技,用科技为粮食产业赋能。比如,我们村的“三区四情”耕地质量监测站会对全村的地情、肥情、环情等农业生产数据实施24小时监测,上传平台大数据分析,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靶向定制方案。三靠“良种”。今年我们将在试验田里培育77个品种的秧苗,试种更多优质新品种。

  在今年的两会上,总书记还强调,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政绩,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永丰村既要永远丰收,也要让村民持续增收,鼓足“粮袋子”也鼓足“钱袋子”。为此我们探索出一套“增收打法”。

  我们向土地要时间。过去村民“夏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现在村党委引导实施“稻—菜”“稻—药”“稻—菜—菜”轮作模式,不种粮食的季节就种蔬菜、中药材,既让耕地充分利用、增加种粮户收入,也为村里留守老人、妇女提供家门口的“饭碗”,实现双赢。

  我们向土地要品牌。我们把村里的大米、菜籽油等土特产打包成“永丰伴手礼”,销售情况还不错。今年进京参会,我带去一个贴着“丰”字的玻璃小罐,里面装着总书记看过的那片稻田所产的稻谷“竹香莉丝”,反响很好。接下来,我们要打造更多永丰品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力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

  我们还向土地要“丰景”。总书记来我们村考察后,很多人慕名前来打卡。为此,我们积极打造农文旅产业,即将建成的“丰收里”综合体有三大功能:集体经济发展中心、游客集散中心、为民服务中心。发展中心包含商贸公司、网上直播间等,为永丰大米等农产品畅通销售“最后一公里”。集散中心提供研学、餐饮等服务,定制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线路,让游客有吃又有玩。服务中心设置了邮局、快递站、超市,让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各类便民服务。

  为了这片田能够永远丰收增收,我们在全速奔跑!时间能省下一分钟是一分钟,事情能干成一件是一件!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