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这片土地的先天气质。“浙东红村”横坎头村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就在此处。这个藏在四明山褶皱里,曾经备受贫困之苦的小山村,现已成为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0万元的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
这个革命老区村是如何实现小康、闯出共富路的?10月中旬,记者来到横坎头村,探寻其爬坡过“坎”的故事。
横坎头村俯瞰。 潘旭光 摄
“红+绿”上深挖一锹
回首横坎头村的发展历程,老书记张志灿满是感慨。2001年“灿书记”刚上任时,横坎头“一年两季稻,人穷往外跑”,有些人家还用着露天粪缸,村集体的账本上躺着45万元欠债。怎么办?“2003年,我们反复讨论,悟出了两个字,一个‘红’、一个‘绿’。”张志灿说,“红”就是讲好红色故事,“绿”就是发展绿色经济。思维一转,就可以换个天地。横坎头村因山而困,也可以因山而兴。
路子确定了,首先“洗脸化妆”。村里硬化道路、接通自来水、安装路灯,同时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等红色革命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了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横坎头村由此人气渐涨。
不过,游客来去匆匆。怎样才能为老百姓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靠产业经营。“当时,樱桃是个稀罕水果,经济价值很高,但是樱桃好吃树难栽。”张志灿告诉记者,在党员徐永祥等人的带领下,村里试种的70亩樱桃在第3年迎来大丰收。为了鼓励种植,村里免费给大伙儿发树苗,还邀请农业专家来村里指导。每年“五一”前后,前来采摘樱桃的小汽车根本停不下。
为了办餐饮,张志灿找到了在宁波上班的黄彭勋,谁知第一次就被拒绝了。黄彭勋是个老党员,妻子有餐饮从业经验,他觉得村里虽然有了改善,但要开店做生意还差了口气。让黄彭勋没想到的是,“灿书记”第二年、第三年又来请他。2006年9月,黄彭勋在建好了新房后,趁势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百丈农家。17年来,百丈农家从3个包间、3名员工,发展到如今有11名员工,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
同样闯出一片天地的还有2018年开起来的传承大糕店。大糕是梁弄镇的传统糕点,已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记者循着香味走进店里,老板娘陈灵正忙着备货,很多老客都是通过微信订货,然后打包发走。陈灵笑意盈盈地说,这里不仅卖大糕,还卖体验,客人可以现场制作大糕带回家,每到周末生意好得就忙不过来。
“现在村内有农家乐、大糕店、农场等经营户67家,产业涵盖了会务培训、现代农业、运动康养等八大类别。”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科威认为,走走看看、吃吃土菜的乡村旅游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了,这两年,横坎头在“红+绿”的路子上深挖一锹,打造深度项目把客人“钩”住,让他们在村里停留更长的时间。比如魅力余姚4D电影项目,蔬菜无土栽培基地,那时光农舍……要把村里所有项目体验完,一天的时间都不够。
横坎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科威在介绍村情。 周妍 摄
有“共振”才能走向共富
“别去,看他这会儿皱着眉头,一定是在想事情。”10月18日,等待客人的间隙,黄科威来回踱步,记者本想见缝插针上前聊几句,被两位选调生刘佳和、徐金阳拉住了。果然,不过一会儿,黄科威便快步走向她们:“尽快把红绿两条线路打包,做成套餐,不能满足于按点位收讲解费的模式了”“如果客人有需要,可以把海宁盐官镇的桃园村、奉化溪口镇的滕头村也拉进线路”。
“产业发展了,乡村治理才会顺。”“通过产业项目,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黄科威与记者谈得最多的就是产业。蔬菜无土栽培基地从创意到落地花了5年,村里特色的“山海情·彝家乐”表演前前后后沟通了1年,帐篷营地最近也要破土动工,在此之前花了两年时间洽谈构思……一个个项目小火慢炖,横坎头村逐渐热气蒸腾。
“如果企业只是租一块地,关起门来搞他的项目,甚至和村里竞争资源,那样的企业我们是不欢迎的。”黄科威有点“挑”,对他来说,选项目不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
今年,横坎头村与宁波江丰集团子公司蔚蓝智谷合作投建的蔬菜无土栽培基地正式运营。项目投资3000万元,村集体占股30%,由蔚蓝智谷负责日常运营。走进基地,仿佛进入了植物工厂,一排排蔬菜吸收着从顶上薄膜透下来的阳光,不用土、不施农药,蓬勃生长,摘下来直接就能吃。基地对接盒马鲜生,供不应求,还具有观光、研学功能。因为横坎头村的名气,蔚蓝智谷的乡村振兴事业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而村里也会把客户推荐给江丰集团。这就是黄科威的理念:“企业和村要双向赋能。”
结合地理位置和产业特色,横坎头村还与周边的汪巷、甘宣等7个村开展党建联建,一辆观光小火车串起了8个村的特色项目,游客的体验内容更加丰富,8个村的整体效益也随之提高。与横坎头村“结对共振”的还有四川省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黄科威认为,结对之后不能单向送钱给物。去年,双方达成合作意向,不仅在三河村建了广告牌项目,还把几位彝族小伙姑娘引进横坎头村,打造了“山海情·彝家乐”节目,每月定期在村里的红村剧场演出,演职人员的工资,两地各出一半。
乌发飘飘、明眸善睐的吉布曲哈莫是表演队的一员。她告诉记者,表演队排演的歌曲、舞蹈,不仅有彝族的原生态特色,还融入了横坎头村的红色故事。没有演出时,他们就在彝家小栈值班售卖彝族土特产。
“如果我们探索的这些合作模式可行,是不是可以复制到别的地方呢?”让外市甚至外省留下更多横坎头印记,让更多村庄奔向小康,是黄科威理解的“示范”的意义。
到村任职选调生刘佳和(左)、徐金阳在对接客户。 周妍 摄
让年轻人在村里使得上劲
在2020年担任村书记之前,黄科威已经在横坎头村当了两年农村指导员,参与了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从政策处理、功能确定到建设细节,黄科威几乎可以说是“扎”在了工地上,他的认真付出得到了组织和村里的认可。“灿书记”退休后,“黄指导”被留了下来。
作为外村人,做事就是最好的融入,黄科威始终这样言传身教。刘佳和与徐金阳到村1年多,黄科威让她们负责文旅产业,“培养选调生,就要让她们在村里使得上劲。”
在记者蹲点过程中,两位选调生几乎一直在打电话、发微信,客户的对接、线路、吃饭、用车等问题,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妥帖,同事对她们的管理也很服气。同一个办公室的行政专员张红说:“两个人一点不怕吃苦,有很多事情我都要向她们请教。”
最近,到村参观培训的人特别多。10月16日这天,两位选调生正在对接的团有12个,还要负责3个团的售后。“在村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什么?”记者问。“备忘录!”两人异口同声回答后相视一笑,“因为细碎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千万不能搞错。”细碎,不是机械地重复,她们的自我提升路径是边做边优化。“一开始我们在电话里说、在微信上发文字,后来我们做成PDF,对方看起来更直观,能节省很多时间。”刘佳和说。
挑担总有磕着肩膀的时候,她们碰到的头道难关就是员工离职。7月是暑假旺季,有5位员工提出离职申请。“一方面做工作挽留优秀员工,另一方面紧锣密鼓招聘培训新人,在空档期只能自己先顶上。”刘佳和介绍,为了让培训有成效,她们规定了任务清单和时间节点,到一个时间节点员工就要熟练掌握某项技能。
“关于招聘,黄书记没多过问,他让我们自己考察。”在她们的印象里,“黄师傅”总是放权给她们去试,给足了成长空间。两位选调生的能力和品格,“黄师傅”又再清楚不过。“有时节省600元的门票费用,她们也能高兴很久。有时候客人想换一道素凉菜,她们心里也要掂量掂量成本。”黄科威说。
两位选调生难忘8月17日那一天。当时,狂风暴雨斜着灌,伞也打不住。送完客人后,两位选调生发现鞋里都是水,黄科威的衬衫也湿透了。“就这么干!相信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的!”黄科威这样鼓励着两位年轻人。那一刻,徐金阳与刘佳和有了诸多感悟。“虽然我们经常吐槽这份工作很累,但回过头看看今年村里文旅做了多少项目,其中多少笔是我们促成的,很有成就感!”两位年轻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