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村之路·结对蹲点 | 一个先进村的三个治村“锦囊”
2023-11-16 14:5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李慧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10月下旬,记者来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蹲点,与到村任职选调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杨浣薇结对,一起对话村民,一起走进产业发展基地,一起听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华讲如何建强班子……一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成长为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蝶变路径,在记者的脑海里逐渐清晰。

  乡村要振兴,村党组织必须强。通过剖析西河村的蝶变故事,可以管窥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该如何一笔一笔写就。

西河村航拍图

  锦囊一:

  要带头吃亏,群众才会信服你

  深秋时节的西河村,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一副“水韵桑田稻花香”的江南田园秋色。“想不到吧,这里原来是条臭水沟”“这条路是前两年拓宽的”……张庆华骑着电动车载着记者,一路介绍。眼前的美丽景色,让人很难想象,这里过去是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

  种上庄稼不见长、不种杂草却疯长……西河村是典型的江南圩区风貌,地势低洼,无大面积灌水塘口,表层土壤不足15公分,下面是砂石,“自然条件差,加上曾经的村‘两委’班子不团结,老百姓怨声载道。”张庆华回忆说,2008年,她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但是能不能把村子发展好?她坦言,自己当时心里根本没底。

  上任伊始,张庆华和西河村面临两个难题:一是还欠债,二是聚民心。

  陈年旧账,难倒“新人”。张庆华思前想后,决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开会那天,村部广场上聚拢了100多人,有嗑瓜子的、有看热闹的,张庆华在上面说,老百姓在下面聊。突然,张庆华清了清嗓子,举着话筒大声说,“现在,我要跟大家核实欠账……总计欠饭店、车费等杂项近20万元,欠民间借贷20余万元。”广场上鸦雀无声。张庆华接着说,“以前的债务我们全认,3年内,一定把债还清!”

  为了还债,张庆华带着村干部勒紧裤腰带,出门办事,吃饭不进饭馆,专找路边摊1元钱一碗的清水面条;全靠两条腿走,脚底板磨得都是血泡;村部不请保洁人员,大家轮流打扫卫生。

  既要节流更要开源,她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盘活闲置资产,把村集体500亩水面全部发包出去,每年发包收入近10万元。此外,通过村企合作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3年不到,张庆华就兑现承诺,还清了所有外债。

  民心又如何聚拢?张庆华笑着说,“那你得有吃亏精神。”上任那年农忙时节,村里的单晚稻、杂交稻要育苗,急需用水。可当时的西河村还欠着排灌站数万元的灌溉费,排灌站站长关闭了放水闸门,村民们心急如焚。张庆华几次三番上门恳求,站长最终同意以前欠账先搁置,但今年放水必须预交6000元灌溉费。顾不上同家人商量,张庆华直接从自家存折里取钱垫付,为全村灌溉解了燃眉之急。

  拿自家钱贴补大家,在西河村还是头一回。张庆华的这一举动,让村民们意识到:“这个女书记,真不错!”一些老百姓开始接受她。

  几天跟着张庆华东奔西跑,记者读懂了这么一条:何谓带头人,就是要事事带头尤其是带头吃苦吃亏,群众才会认可你、信服你,听你的、跟你走。

西河村一景

  锦囊二:

  做给群众看,更带着群众干

  在张庆华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墙挂满了红彤彤的锦旗。记者看到,其中,既有来自各级党组织的表彰,也有不少老百姓自发送来的。

  群众为啥要纷纷给村里送锦旗?张庆华卖起了关子,反而给记者讲了一个收服“刺头”的故事。“有一回,我去收水费,遇到村里头号‘刺头’,不仅不交钱,还说没生活费了,让我拿点钱给他用。”提起往事,张庆华笑着补充说,“他还追到我家来。我请他坐下,心平气和跟他聊。聊到最后,他说他也不想过这样的日子,想找点事干。我二话没说,进屋拿了3000元钱给他。”

  “然后呢?”记者追问。

  “我告诉他,你要肯找活干,这钱就借给你!”张庆华接着说,后来这位村民外出摆摊经营烧烤,生意越做越大,不仅还了钱,每年过年回村都来她家拜年,还积极参与村庄发展,为美丽村庄建设出钱出力。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是书记的另一个‘治村锦囊’。”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祥松,今年36岁,10多年前从部队退伍回村。“张书记一开始邀请我加盟村党支部,给村里做事,被我婉言谢绝了。但后来,实在是被她的情怀打动了!”

  这些年,触动李祥松心弦的事有很多,但让他记忆最深刻的还是2010年的那个夏天。有一天清晨,李祥松刚起床就接到通知:蟹子阁灌溉渠发生塌方,造成10多米长的溃口,灌溉渠被迫关闸。“我一边通知大伙儿,一边赶往现场。到了现场一看,张书记已经扎在水里,扛着沙包去堵溃口。”李祥松回忆说,“那水,有齐腰深啊!”

  能通知到的党员群众,现场一共去了12个人。看到张庆华抢险的一幕,大伙儿没有丝毫犹豫,纷纷跳入水中,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大家不记得扛了多少袋沙包,终于将溃口堵住,挽救了全村的粮田。

  一面面锦旗挂在墙上,也让村干部们责任沉在心里。李祥松说,跟着书记干久了,他们这些年轻人也不甘落后,“我们也要为书记张开翅膀,遮风挡雨!”

  张庆华深知“一个篱笆三个桩”的道理,于是,既挽留了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文书,又悉心培养李祥松为村党支部副书记,还发掘了3名中青年村干部、1名村后备力量,组建了一支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凝聚力战斗力强的乡村振兴先锋队。

  在她的示范带动下,西河村从一盘散沙变成一股齐心绳,先后争取到多个惠民项目,进村主干道全部硬化,建设了3座桥,硬化主灌溉渠2000余米,在4个村民小组建成6座二级提水泵站,解决了灌溉排涝难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组建了“华大姐志愿服务队”,现有队员700余人;常态化开展“爱心午餐”“好人宣讲”等志愿服务项目,文明乡风成为西河村的振兴“底色”。

张庆华(左)、杨浣薇(右)载着记者(中)去产业基地。李祥松 摄

  锦囊三:

  产业强起来,腰杆才能挺起来

  走进西河村的瓜蒌种植基地,成片瓜蒌已成熟,像一个个小灯笼密密麻麻地挂在枝头,不时有村民挑着满满一筐瓜蒌从藤下钻出,一派丰收景象。“瓜蒌浑身都是宝,种一次可以管收4、5年。”选调生杨浣薇主要负责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谈起村里的产业,她如数家珍。

  产业不是喊喊口号就能搞成的。张庆华一开始带着大伙儿搞产业,也走过一段弯路。2012年,村里流转300亩土地,种植白芷、白术等中药材。“长势很好,苗长得能有浣薇腰那么高,以为会大丰收,可结果,药材的根部却长得很小,大伙儿白忙一场。”张庆华边说边比划。后来请来专家找病根:原来西河村属于圩区,土壤含水量高,不适合中药材种植。

  “这次失败没有打倒我们,反而让大家明白: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张庆华带着村班子外出找项目,2019年到安庆潜山考察时发现,瓜蒌种植市场前景广阔,便把这个项目记在心中。

  当时正值村民沈佐强创业失败后回村,张庆华鼓励他振作起来,继续创业,还把瓜蒌项目介绍给他。沈佐强苦笑着婉拒说:“我背了这么多债,哪还有钱呢?”张庆华自掏腰包借给他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沈佐强当年便在自家田地试种了3亩,结果发现西河村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瓜蒌种植,第二年便扩大种植规模,与村里共同成立了强哥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3年时间,合作社的土地流转规模达到156亩,年产值达187万元,刨去人工、土地租金等成本,每亩地净收益近9000元,为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

  “手中没把米,唤鸡都不来。”产业强起来,班子腰杆才能挺起来。做强产业、鼓足群众和集体钱袋子,由此成了张庆华坚守的第三个“治村锦囊”。

  不光出项目、借钱给沈佐强,张庆华还帮着一起“摆摊叫卖”。当地举办年货展销节,张庆华专门赶到县城,去帮沈佐强卖瓜蒌籽。沈佐强有一位朋友叫陶生良,在一旁观望许久,然后对沈佐强说:“尽心尽力的,真是一位好书记。”“眼下,我有个项目正在找地方,不知道西河村行不行?”经沈佐强牵线,张庆华与陶生良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淼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南美虾养殖。截至目前,已投放虾苗3批次,产虾31吨。去年,以保底分红的形式,为西河村集体实现增收18万元。后期,双方还将推进南美对虾二期项目建设,打造育鱼苗基地,探索鱼菜共生、鱼虾共养等新型生态种养模式。

  “今年3月,马鞍山市举办首届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赛马’大赛,书记给我锻炼机会,让我代表村里去参赛,最终获得了三等奖,参赛项目还被定为市级扶持项目,获得扶持资金50万元。”谈起这次比赛,杨浣薇脸上掩饰不住的兴奋。

  杨浣薇坦言,自己从张书记那学到了很多。“张书记身上有股儿韧劲,遇到困难不怕苦,遇到挫折不怕难,有了委屈不怕吃亏,这股劲儿感染着我,也感染着西河村的每一个人。我要学习的就是这股劲儿。”

记者(左)和杨浣薇(右)在张庆华家中吃饭。李祥松 摄

  结对手记

  换个视角读乡村

  我是一个陕西姑娘,2022年11月,只身一人来到西河村。这一年,我尽己所能地去读懂西河、融入西河,从听不懂皖南方言到和村民闲话家常,从当众发言羞涩紧张到代表村里参加全市比赛侃侃而谈,我在西河拔节成长。

  可是,在这次结对采访中,当李记者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时,我才发现,我所认识的西河村是零碎的、杂乱的。只因,我将它的过去和现在割裂,直观地认为西河村的模样就是风吹麦浪的丰收,是产业创业成功的喜悦,是白鹭翩飞的美丽。我忘记了西河村曾是一个后进村,忘记了要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下、展望未来。

  我庆幸有一位好师傅,为了锻炼我,张书记让我负责村级集体经济方面的工作。通过一个个项目落地,我深知乡村在选准产业、培育产业方面的曲折和不易。随着了解的深入,我越发清晰感受到乡村发展面临的瓶颈,比如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人才支撑、产业用地审批难等。

  通过这次结对采访,让我有了全新解读西河村的视角。“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懂乡村也是同理。我应该将它的过去与当下链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西河村才是生动的、丰满的。做好基层工作要树立局域观和全域观,既要立足西河看乡村,也要善于发现、总结其他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拓宽我的视角,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也许无意间埋下一颗种子,未来就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振兴乡村,要从读懂乡村开始。这是我的必修课,也应该是每一位乡村工作者的必修课。

  安徽省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杨浣薇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