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县乡力量 建强战斗堡垒 青海走稳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2024-09-04 11:01: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青组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近年来,青海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强班子、聚人才、固根基、兴产业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独具特色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充实县乡力量,夯实引领乡村振兴前沿阵地。选优配强县乡领导班子,县(市、区)党政正职至少有1人具有下一级党政正职经历,县(市、区)党政班子成员中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超过1/3;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达82%,473名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选调生等“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扎实开展省直机关、六州地区乡镇干部双向交流任职,面向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选调1070名选调生充实到四类及以上地区,98名选调生挂职任乡镇领导班子副职,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一线实践锻炼。建立高海拔地区县处级以上干部定期交流制度,完善高海拔地区折算工龄补贴政策,提高全省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

  育才引才引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依托“京青专家服务活动”,遴选确定乡村振兴方面省级专家服务基地7个,选派30余名乡村振兴领域专家赴基层开展服务。依托“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支持各地各单位成功对接乡村振兴领域人才项目100个,柔性引进乡村振兴人才222名,带动投资3.9亿元。实施“昆仑英才·党政新苗”计划,从“双一流”高校选调267名乡村振兴紧缺专业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设立“昆仑英才·乡村振兴人才”项目,遴选支持农业科技人才、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才240名、团队39个。做好1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选派承接工作,推动113名省内外专家深入乡村一线服务“三农”。

  持续强基固本,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开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通过分领域交流观摩、交叉互评,对全省4149个村党组织进行“政治体检”,推动村党组织建设整体提升。健全完善以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其他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推动80%的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实现“一肩挑”,村党组织中有3951名纪检委员兼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1630名成员兼任妇联主席、1825名成员兼任团组织书记、3143名成员兼任村民小组长。实施基层党建“堡垒工程”,细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村干部提升履职能力、大学生到村任职3个行动方案。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建立健全起底建档、分类定级、风险研判、重点防控、专项整治、动态退出6项机制,三年来排查整顿提升493个村。

  强化选育管用,打造过硬带头人队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2.2万余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31岁,致富带富能手占19.92%。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全覆盖轮训,从2020年起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4047名村“两委”成员报读青海开放大学大专学历班,目前已毕业1254名。面向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考录乡镇公务员和考核聘用乡镇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在实施村级组织后备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基础上,今年实施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计划,推动有意愿回村的大学生任村级事务助理员,条件成熟的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

  突出严管厚爱,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生力军作用。开展驻村干部“七个大起底”,制定《全省1716个重点村分布情况汇总图》,以“挂图作战”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建立驻村干部履职抽查、情况通报、“四种约谈”等制度,建成驻村干部信息服务系统,持续优化驻村干部选派管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举办各级各类驻村干部培训班230余期,培训2.1万人次。坚持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驻村干部,出台多项激励政策,指导各选派单位足额落实各类津补贴和生活补助。表彰100名驻村干部先进典型,1300余名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驻村干部获得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职称。

  发展集体经济,不断激发内生动能。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66亿元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省414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面实现“破零”。在此基础上,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按照“壮大、培优、育强”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划,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截至2023年底,全省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12.7亿元,较2022年增长39.6%,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310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4.9%。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