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钦州讯(通讯员 梁文学 黄婷婷)广西浦北县龙门镇莲塘村盛产大红柑,但崎岖不平的山路让村民卖果不便。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杨武福积极发动村民募捐,修建进山运果水泥路,得到周边村民点赞。这是钦州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钦州市出台若干措施,突出抓好村级后备力量的选拔、培育和管理,实现每个村常态化培养储备2—3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
突出“四好”标准,建立18项负面清单,坚决将不合格人选拒之门外。采取个人自荐、党员举荐、群众举荐、驻村干部举荐、村级组织推荐方式,重点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毕业生、村民代表等群体选拔后备力量8662人。坚持“两审一考察一公示”工作机制,由乡镇党委对初步人选开展资格联审和考察,县级多部门联合开展资格复审并反馈意见,乡镇党委再上报县级党委组织部研究确定并进行公示。
实施农村后备力量能力培训,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2400多人。推动每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县(区)涉农部门干部职工、村党组织书记结对帮带2—3名后备力量。抓好村级后备力量设岗定责,让他们每人至少认领1个为民服务岗。分期分批安排后备力量到乡镇和村有关岗位跟班学习不少于半个月。
县、镇、村分别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信息库,一人一档,如实记录后备力量的现实表现情况。加强后备力量日常监督,充分听取党员、村民代表和网格员意见,每半年开展1次综合分析评估。采取“包联乡镇”方式,由县级领导班子带队对辖区村级班子运行情况开展评估和专题调研,对后备力量进行全面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