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董彩云更关心的是西部教育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原来不太重视教育的家庭开始重视教育了,大伙儿都愿意供孩子上学,送孩子上高中读大学。”董彩云发现,随着老百姓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高中的扩容提质势在必行。
但临夏州各县市普通高中的硬件软件都比较薄弱,不能满足扩容提质的需要。“原来一个县里的高中有2000名左右的学生,现在一下到了3000多名,学生人数上去了,实验设备等硬件配套却不能及时扩充,优秀的老师也不能及时配备,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她说。
为此,董彩云呼吁,国家应设立民族地区高中扩容提质发展的专项经费,在学校建设、教师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发展经费或政策的倾斜力度。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跟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像我们临夏属于‘三州三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要大力发展产业,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这一块恰恰有短板。”
临夏州有一所大专层次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层次所限,一些学生宁可外出上学,也不愿就近读书。在董彩云看来,对于很多刚刚脱贫的家庭而言,孩子外出求学不仅会增加家庭负担,而且学的专业也不一定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
董彩云认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急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人才留下来。“比如,养殖业收益好、惠及面广,但真正要发展起来,还得靠熟悉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方向的高素质人才来推动”。为此,必须加大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要适应现实需要,提升办学层次,优化专业设置,让学生能就近就便接受符合地方产业需要的职业本科教育,毕业后扎根地方发展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实际的情况是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存在经费保障不足、人才引进困难、学科建设滞后等诸多难题。”董彩云建议,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助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让孩子们能够在家门口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熟悉当地产业、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原文链接:
来自基层代表的期待——乡村全面振兴澎湃新动能
http://zqb.cyol.com/pc/content/202503/05/content_407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