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凤洋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历经十年羽化成蝶,如今已脱胎换骨。近日,笔者走访凤洋村,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美景:村民居住条件改善了,村庄环境整洁了,村集体变强变富了,现在还成了乡村振兴示范村。
党建“强筋壮骨”,省级贫困村建成坚强堡垒
“村‘两委’班子建设不够有力、党建带动产业振兴力度不强、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储备不足,推动产业转型和基层治理的主动性有待加强……”2021年,一份详细的整改清单摆在凤洋村党支部书记曾宪昆面前。凤洋村位于城郊,人口复杂、矛盾较多。“过去我们调解问题,常常抓不住关键,跟进不及时,工作缺乏成效。这份清单就像一面镜子,清楚地照出了我们工作的不足。”村委曾宪平回忆道。
近年来,凤洋村建强村级党支部,选优配强村“两委”成员,如今村“两委”9名成员中,有市派选优生1名、县派第一书记1名,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同时,选派乡村导师、培育党员先锋,构建“1+N”村级组织运行体系,提升了村级组织的整体效能。为密切党群关系,凤洋村实施“党群连心”行动,构建起“党支部-党小组长-党员-群众”四级服务体系,将党的方针政策精准地传递到每家每户,也让群众的诉求能够及时被收集和处理。
同时,凤洋村争取政策、资金建设省级智慧体育公园、农家书屋、长者食堂、一站式便民大厅等多元化的便民利民场所,通过开展“党员承诺践诺”“三比三亮”等活动,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政策宣讲、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凝聚起全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改造“改天换地”,水患穷窝变幸福家园
早期的凤洋村,地势低洼,较如今地势低约10米,说是“十洪九涝”也不足为过。
“村口的路什么时候能修一下”“外面的泥水又漫到屋里来了”……在凤洋村村委会旧址,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自己的诉求。
“村民一脚踩着泥,一脚蹚着水,两步一弯腰,三步一踉跄。”这是凤洋村村民对十年前村庄环境的描述,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下雨天就满是泥水的庭院,是很多村民对那时的记忆。解决村民的出行困难成为当务之急。
凤洋村地处城郊,荒林荒地等闲置资源较难得到充分利用,村民生活条件一般,村集体经济收入匮乏。2012年底,德化县凤洋村党支部正式实施整村改造工程,紧紧围绕“拆旧房、搬新居、换新貌”的目标,通过党支部吹哨,党员带头做工作,全体村民齐参与的方式,党群合力、干群同心,齐心协力,共拆除旧房屋600座,面积达8.5万平方米。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全村村民正式搬进了新居,开启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篇章。
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凤洋村整合闲置低效用地87公顷,拆除危旧房屋600座,建成55栋共31.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还预留出部分村集体发展用地和中小企业安置地,为村集体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林地资源也被充分盘活。凤洋村凭借城郊优势,抓住林地改革机遇,在107公顷的荒废林地上种植山樱花、茶花、杜鹃等观赏性花卉,打造生态康养农文旅示范基地。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地,如今变成了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产业“多点开花”,单一农业变三产融合
“村里没产业,年轻人留不住,大家只能靠天吃饭……”这是多年前凤洋村村民常挂在嘴边的无奈。产业薄弱、就业机会匮乏,村民收入长期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如何打破“空心化”困局,成为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又一难题。
村党支部深入调研后提出“工业强村、文旅兴村、三产富民”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充分发挥毗邻城东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标准化厂房450万平方米,引进阳光、东顺等龙头陶瓷企业480余家,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创新“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35名党员带头创办23家陶瓷企业和电商企业,带动163户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在产业布局上,凤洋村坚持多元发展:做强传统陶瓷产业,培育“花盆村”特色品牌,带动40%村民就业;做优生态文旅产业,在107公顷林地上种植观赏花卉,打造五凤山生态康养基地;做大现代服务业,引进四川中健瑞祥8亿元养老项目,成立民宿联盟盘活65套闲置农房。
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凤洋村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单一农业向多元产业转变,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从传统种养向现代服务业转变。2024年,村辖区企业年产值达4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2万元,真正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现在厂里上班拿工资、土地流转收租金、合作社入股分红利,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村民曾昭沂的笑脸,正是凤洋村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最好见证。
通讯员 郭伟强
凤洋村智慧体育公园(德化县委组织部供图)
凤洋村全貌(德化县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