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岭南镇里兰村驻村工作队员农桑:躺平的“咸鱼”被激活了
2021-12-17 14:3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黄瑞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曾经,90后女青年农桑由名校研究生考取选调生后,只想做一条躺平的“咸鱼”。来到广西来宾合山市岭南镇里兰村驻村1年多后,内心被“激活”的她不再逃避,沉下心来,要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干出个样子。

农桑(左)在挑选火龙果。

  两次“逃离”

  究竟是什么带给她如此大的转变?今年29岁的农桑是广西百色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专业2018届硕士毕业生,考古研究是她的志趣所在。转折发生在研二那年盛夏,农桑随老师外出考古,野外发掘环境艰苦,生活条件也无法保障。没有空调、热水器,想洗澡的话,无论男女,只能早上接一桶水放到外面晒着,晚上再回来用毛巾蘸水洗漱,还要时刻面临着蚊虫、毒蛇的侵袭。

  一个多月后,农桑决定“逃离”考古圈,回京便开始积极投简历,参加笔试、面试,考取了广西定向选调生。

  2018年7月,农桑顺利入职广西自治区区直机关公务员。可没过多久,她发现工作远没有想象中的悠闲自在,经常需要熬夜加班,“逃离”的念头,再次涌上心头。2020年3月,单位轮换驻村工作队员时,她主动报名,想换一个环境,再试一试。

  虽然有人说,村里条件可比机关艰苦多了,但在农桑的认知里,应该没什么比野外发掘更苦的了。事实上,在村里,单人宿舍、卫生间、热水器一应俱全,“条件非常好了”。农桑觉得满意的还有,“虽然任务也不少,但时间自由多了。”

  一路读书做学霸的农桑,从小到大没在村里待过,直到带着包裹下到村部宿舍时,这位90后才对基层的不易有了真切感受。

  被感动更被“改造”

  来到村里,农桑发现远离城市的大山里,有着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彻底“感化”农桑的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奶奶。她女儿因病去世,儿子在外打工,孤零零一人在家。按理说,每月发放养老金需本人到村委会签字。农桑为方便老人,每月领取日给奶奶打电话帮她签字。让她没料到的是,此后每趟上门走访,老奶奶都要塞上自家种的玉米、几串水果,有亲戚来了,奶奶一定邀农桑到家吃饭,“感觉把我当成了家人,每次见面都摸着我的手,喊我再来。”

  农桑在驻村的点滴感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如今,村里老人外出看病不用到处搭顺风车了,一个电话,农桑开着私家车,随叫随到。为帮助村民享受惠民政策,农桑跑镇里、县里想方设法解决。用她的话说,是基层“激活”了她满腔的热情,“我年轻,有精力。只要村民有需求,我一定帮忙满足,能做一点是一点”。

  基层带给她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改造”。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结对帮扶的一位单亲母亲,孩子上高中,她贷款养牛供娃读书,日常还要外出打零工贴补家用。

  每次农桑到她家,她都会说:“小农你太辛苦了,不用总老远跑来看我,需要什么材料,打个电话我送到村委会去。”这位单亲母亲的精气神,让农桑自我反省,“以前实在有些不像话,竟然还想着当什么‘咸鱼’。”

  现在的农桑,和驻村工作队员们一起努力着:一个500亩的火龙果扶贫产业园连年丰收,里兰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接下来,改善基础设施、延长火龙果产业链、打造千亩产业园……农桑还有很多设想要一步步地去实现。她庆幸自己选择驻村,“重获新生”。

  明年3月,农桑就将结束两年的驻村生活,她有些不舍。“如果可以,我还是想争取留下来”。这一次,不为“自由”,不为“躺平”,而是为心底重拾信心、志气,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