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辉煌 村宝之光丨广西合寨村:首倡村民自治 聚力乡村共治
2024-07-16 16:0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本报记者 尹丹丹 实习生 徐雨辰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中国村民委员会发源地”石碑和 5人围坐开会的塑像。(合寨村村委会供图)

  7月初,从广西河池市城区出发,沿着蜿蜒的乡间道路,穿过一片又一片稻田和桑树地,大约1小时便抵达了屏南乡合寨村。一进村,抬眼便可看见刻有“中国村民委员会发源地”10个大字的石碑和旁边一组5人围坐开会的塑像,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历史。

  “当年,大家就是在这里选出了首任村委会主任。”合寨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兰锋向记者做出介绍。

  改革开放之初,合寨村迎来新发展机遇,但原有的管理制度,跟不上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村里出现了赌博多、盗窃多、乱砍滥伐多、唱痞山歌多、放浪荡牛马多、搞封建迷信活动多、管事的人少这种“六多一少”现象。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80年2月5日晚,时任果作屯第一生产队长的韦焕能召集其他5个生产队的干部,在村里的大樟树下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提出建立新的管理组织和选举村领导班子的构想,大家一听,纷纷同意。第二天,全村200多位群众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群众代表们依次走到台前,签名盖章并按上手印,投下庄重一票。

  经过无记名投票选举,韦焕能当选第一任村委会主任。

  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这种适应家庭经营生产形式的新组织,在这个偏僻的山村诞生了。1982年宪法确立了“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正式认可了村民委员会的合法地位。

  “成立村委会后,班子成员开始拟订村规民约,在当年7月14日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包括严禁赌博、不准盗窃、严禁毁林开荒等,乡村风气得到明显改善。”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兰锋依旧很感慨。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村民自治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合寨村以党建为引领,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新路子:推行“1+3+N”网格化管理,定期召开党群联席会商讨破解难题;建立乡村信息互通互享联调机制,促成调解、仲裁等有机衔接;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创建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传统节日传承孝亲习俗、品味浓浓乡情、弘扬敬老孝亲风尚;创新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群理事会理事长“三选合一”选举办法,实现村级重大事项村民说了算;实现综治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三网合一”功能,实现乡村数字基础全覆盖……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正在合寨村徐徐铺开。

  合寨村还选举产生了一个“非官方组织”——村民议事会。议事会成员由村民无记名投票产生,由村上有名望的老人、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党员以及部分村干部组成,每个季度举行一次,至今从未间断。这项制度帮村民解决了不少烦心事。

  种桑养蚕是合寨村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传统的种桑养蚕规模小、效率低,村民期盼着产业升级。在一次村民议事会上,大家就针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有村民提出,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建设厂房集中养蚕,以解决产业“小散乱”的问题。这一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大家便商讨基地建设、运营、管理的模式,统一思想后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最终建起两个120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产生规模效益。

  村民自治带来了和谐。兰锋表示,村里的治安越来越好了,赌博、盗窃等基本绝迹了。村里的好环境吸引了村民罗云涵回乡创业,每年养殖收入10多万元,他表示:“牛羊都是在野外自然放养,没有被偷过一头。”

  “除了设置群众接待室、矛盾纠纷调处室、监控研判室、心理咨询室等治理机构,常态化宣传法律知识外,合寨村还积极协同河池、来宾、柳州3市人大,搭建‘跨市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联合宜州区人民法院开展创建‘无讼示范村屯’工作探索诉源治理模式。”兰锋兴奋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合寨声音被听见、越来越多的合寨意见被采纳,合寨人正走在幸福安康大道上。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