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接着一任干,凿岩引水为村民
2023-08-07 17:4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本报通讯员 符爱波 邹雪梅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盛夏时节,被群山环抱的贵州省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静谧祥和。抬眼望去,一个深邃的洞口伫立于700余米高的大山腹部,十分引人注目。洞中,一条长660米、宽约1米的沟渠,引来潺潺清水,结束了当地村民吃“望天水”的沉重历史。

  位于乌江河畔的海马孔村,本应水源充足,但由于地势较高,水源不稳定,村民守着乌江水却用不上乌江水,生产生活用水成为一大难题。“从老一辈那里听说何家洞那里有一股水,每年汛期来时就会发大水,如果我们把水凿出来、引下来,也许就能解决全村用水问题了。”2002年时任顺江村(现海马孔村)党支部书记焦开祥说。

  何家洞,位于海拔700余米的大山腹部,距离村庄海拔落差350米,在这样一个陡峭山壁中,仅依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去凿山、破壁、取水,难!但焦开祥没有放弃,他与村里引水积极分子方朝刚组织村民自发出电线、捐木材、带上钢钎和铲子开始挖掘何家洞水源。

  当时,何家洞所在的大岩山脚下还没有路,修渠用的水泥,需要从山脚攀岩背到洞里。焦开祥带着村民,沿着近百米光秃秃的峭壁,背着百来斤水泥向上爬,“小腿直打闪”。当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完成的时候,从大岩山脚到何家洞这段路,已经被焦开祥他们硬生生踩出一条路来!

  凿山引水进行到一半,焦开祥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在离洞口大概500米的地方,巨石下方原本仅容一人匍匐通过的洞口已被泥沙塞满。焦开祥趴在泥沙上,硬是用双手掏出一个让人勉强通过的洞口。

  更为艰难的是,必须向下凿两米深,才能将前后水找平。但是,巨石坚硬无比,即使用炮机,也炸不来多少石头。为了赶在汛期前打通水源,焦开祥带领村民,点燃蜡烛,一天两班倒,用铁锤、凿子等工具,一点点抠,一寸寸凿,终于将石头凿下去两米深。挖掘环境十分恶劣,村民们有的因粉尘太重不断咳嗽,有的被石头砸伤,有的因劳累过度陷入晕厥……即使如此,都没能阻挡大伙凿开山壁引水的决心。

  历时3个月的日夜开采,一条蜿蜒的水沟初步形成。看着清泉不断流出,他们一点儿也不敢耽误,迅速安装水管,想尽快将水引到村庄。因物资匮乏,他们只在水源点安装了口径为5厘米的管道后便开始对沟渠墙体进行硬化。

  汛期过后,焦开祥再次走进何家洞,映入眼帘的是被冲毁的沟渠、淹没的设备、浸泡的电线,660米的饮水沟被冲毁只剩80米,硬化的墙体也只剩50米,沟渠多处被碎石填埋。看着村民们的劳苦成果付之东流,焦开祥深深自责。虽然管道没有被尽毁,可惜何家洞水源挖掘就此搁置了下来。

  2006年,新任村书记文兴宇接过焦开祥的接力棒,再次将何家洞水源挖掘一事提上全村大事议程。“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当下村庄缺水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总要再去试一试。”文兴宇说。

  说干就干。文兴宇积极向上级寻求项目支撑、技术支撑,积极与乡水利站的技术人员一同前往何家洞水源点进行勘察。他们发现何家洞水源点出水量稳定、山洞内山体结构稳定,之前开凿时留下的沟渠保存尚好,只需清淤、修复、加固,就可以继续使用。于是村“两委”再次带领施工队进入山体开展沟渠清淤、恢复及管道铺设。村民则在修建洞口外围蓄水池、铺设入户水管。

  2008年,六年艰辛汇聚成奔涌的泉水终于流进了海马孔村村民的家里。“此后,不管天气如何干旱,我们这地方从来没缺过水,而且是干净卫生的山泉水!”海马孔村村民方朝刚高兴地说。

  何家洞水源点接通后,村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半坡人民受苦深,滴水如油到如今;共产党领导修出幸福水,笑在眉头喜在心。”这无疑是引水成功后海马孔村村民真实心声。

  2013年,王平当选为海马孔村党支部书记。10年来,他多次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去何家洞水源点开展水源保护、管道维护、沟渠清理、水池消毒。

  现在的海马孔村,依靠何家洞充足的水源供给和良好的地形条件,种植樱桃400亩、柑橘200亩、枇杷1200亩、苦丁茶100亩,并拟定了“四园四古”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经果林产业,村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大伙腰包越来越鼓。

  “海马孔村今天的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任又一任村干部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成果。”王平说。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