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我来到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五马镇协农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因为毕业于航天专业,村里人都说来了个“上过天的”。从“上天”到“下地”,从“研究生”到“选调生”,角色改变挺大的。
“你研究过航天,研究基层也不会差。”刚到村,村干部对我的期待很高,觉得我没问题。有一次村书记找到我,说梭椤坪组缺一个群众活动的场所,让我牵头打造。接到任务后,我全面了解全村农耕发展、传统婚俗等村史村事,走访了村里老党员、老干部、民俗专家,倾听他们的建议,最后决定以留住乡土文化为切入点。从收集素材、参与设计到联系施工,我还真干成了,群众活动场所建成当天,一个退休老教师握着我的手说:“很久之前我们就想做这件事。感谢你!小伙子,你做得好。”他的话让我觉得努力都是值得的。
之后,我负责村里的宣传、文稿等工作,学历优势让我对这些“软件”类的工作得心应手,但好景不长,很快我便遇到棘手的问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村民纷纷过来咨询:“我家房子和猪圈去年被雪弹子砸坏了,可以换成陶瓷瓦不?”“我家的猪圈想换成树脂瓦。”“不换檩子可以不?”他们张口就来的不少词,对我来说严重“超纲”。处理矛盾纠纷时,争论双方你一言我一句,我总是听不出里面的关键信息。收缴医保时,大爷问我为什么涨了20元,我亦哑口无言。书到用时方恨少,每次遇到类似的尴尬场面,我都只能强装镇定地回一句:“你说的我知道了,我要先回去核实一下。”
知耻而后勇。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我开始提升自我,努力学习土地管理、农房审批、集体经济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到镇里各个部门熟悉业务,跟随村干部学习处理矛盾纠纷,学习他们的经验做法和“话术”,渐渐地,心中的“墨水”足了,处理群众工作时更加有底气。
虽然掌握了些基层工作技巧,但有一段时间,我有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农村工作是不是“就这样了”?我是不是走进了舒适圈?带着困惑,我决定到村民家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生产生活的地方,听一听他们的诉求和建议。走了一圈,这才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事要做。我把收集到的问题诉求分级、分类,分时段整理成台账,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帮助解决。最近半年,我帮助种高粱的张叔叔修建沟渠,帮助朱大爷核实流转费,帮助种植大户卖过柚子,帮助残疾人申请过临时救助,点点滴滴中,我领悟到从“上天”到“下地”的更多意义。
回望毕业时,同学有的投身国防一线,有的前往科技前端,有的只身闯入市场,当时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回家乡成为选调生,那时我也未必那么清楚怎么答,但一路走到现在,在乡村实际干了近一年,我终于找到了部分原因。
我爱我的家乡。
罗 茂
罗茂(左)在走访农户。(协农村村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