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草织梦淀韵生金
2025-04-08 09:1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4月初的白洋淀,芦苇初绽嫩绿,蒲芽破土争春。在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杨庄子村“创富工坊”里,56岁的赵凤荣正麻利地编织着直径50厘米的蒲草“墩子”。“现在每月能挣3000多元,比以前闲在家里强多了。”赵凤荣的笑容里洋溢着获得感。

  赵北口镇13个行政村环湖而居,8137亩水域滋养着6500余亩蒲草、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这些看似寻常的水草,却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就用蒲草编织蒲团、渔具、苇席。

  然而,芦苇蒲草市场价值低、无人收割枯萎后容易影响水质。如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赵北口镇党委在调研中发现,白洋淀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市场上却充斥着大量同质化旅游商品,本地特色产品的辨识度与附加值亟待提升。赵北口镇组织委员张程钢坦言:“游客来了想买点地道特产,可货架上满眼都是常见的小商品,咱们的淀里好物却卖不上价。”与此同时,农村妇女群体需要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这些现状成为破题的关键。

  2024年,赵北口镇党委以杨庄子村为试点,做好“土特产”文章,积极链接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资源,创新“党支部+集体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打造“创富工坊”就业平台。张程钢介绍:“我们成立河北雄安创富乡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免费提供原材料,统一回收产品,让村民零风险创业。”

  为提升技艺水平,镇里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培训班,培养出46名本土手工艺人。郭大姐为首批学员,如今她设计的蒲草篮子供不应求,“自从有了‘创富工坊’,我们可以学学本领、做做手工,活儿轻松,收入还不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村民杨大姐笑着说。

  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后,赵北口镇开启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数字化突围。32个农家院变身展销窗口,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让蒲草产品触达全国,从微不足道的“无名草”,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草”、千家万户的“致富草”。第二步,结合赵北口“千年古镇”文化底蕴,镇里深入挖掘白洋淀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开发蒲苇地垫、花瓶、灯罩、扇子、门帘、凉席等20余种衍生产品。第三步,依托河北省“和美乡村”重点片区、雄安新区开展“一淀一路”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在杨庄子村打造集编织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项目,游客可参与编织、坐船游览白洋淀等活动。

  如今,赵北口镇蒲草编织产业正加速推进:蒲草收割、配件制作、手工编织、直播销售,为蒲草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带动200余人就业,实现全产业链条本地替代。“我们正在推进与高校合作,打造特色文旅品牌IP,将‘创富工坊’蒲草制品打造成具有白洋淀属性的文创产品。”张程钢表示,下一步将并逐步向芦苇、荷花等产业延伸,促进文创产品多元化,进一步提升蒲苇附加值,扩大经济效益。

  夕阳余晖中,白洋淀上波光粼粼,杨庄子村的妇女们仍在工坊里忙碌。手中的蒲草不仅编织着增收致富的梦想,更织就着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锦绣画卷。

  本报记者 俞玺勍 通讯员 张程钢

赵北口“创富工坊”蒲编工作室在雄安新区商务服务中心展销。 陈伟 摄

白洋淀边,妇女们正查看编织好的蒲草产品。 张学农 摄

赵北口“创富工坊”蒲编工作室内展销的蒲草编织品。 俞玺勍 摄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