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黑龙江省漠河市西林吉镇黑山村的花苗培育大棚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们正紧锣密鼓地检修大棚、筛选土质、调试棚内温度。近年来,黑山村党支部探索“村党支部+基地”的产业模式,建造11栋温室大棚和1栋寒地日光温室发展种植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70万元。
黑山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提速,源于大兴安岭地区近年来实施的“富强美好”行动。这一行动以“农村富、堡垒强、乡风美、队伍好”为总目标,引导政策、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向乡村集聚,尤其在培育壮大立村富民特色产业项目上下功夫,“一村一策”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
产业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为突破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组织机关、事业、国企、驻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开展“联村助农”活动,推动在职党员干部下沉乡村、服务群众,通过开展党建联建、产业帮扶、服务群众等工作,争取帮扶资金150余万元,帮扶乡村发展产业项目60个。
“地区信访局结合村产业项目,为我们提供温室大棚设备,还帮助村里的花卉种植产业拓宽销售渠道,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塔河县十八站乡奋斗村党支部书记巴明月说。
边境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规模小、同质化问题严重,又该如何破题?地委组织部会同地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专题培训,出台集体经济项目资产和收益管理,做优“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立“集中投入+统一开发+按资分红”的抱团发展模式,助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看到这些蔬菜瓜果长得好、卖得俏,我心里特别高兴。棚室项目不仅提高村民收入,还带动了本村旅游产业发展,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提到村里的阳光棚室建设项目,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加南村党支部书记罗洪亮感慨地说。
原来,在乡镇党委统一牵头规划下,加南村阳光棚室产业发展遵循“地域相邻、愿景相同、要素集聚、共同发展”原则,联合东山村、双合村、加北村3个村,建成6栋新型阳光棚室,形成以棚室采摘、中药种植为主,旅游观光、农家乐餐饮服务相融合的“药旅融合”特色产业,实现了各村发展互惠共赢。
眼下大兴安岭地区的春耕即将开始,不少抵边村地广人稀,土地耕种是个难题。为帮助耕地较少户、外出打工户、老弱病残户等存在实际困难的农户解决种地难题,让土地增产村民增收,该地区组织开展“党建+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土地规模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全程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投资主体流转,解决“地散”问题,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三卡乡沿江村位于大兴安岭东麓,在呼玛县最南端,东临黑龙江,与俄罗斯彼得巴夫洛夫卡隔江相望,是个风景优美的抵边村。“这两年,把土地托管给村里的合作社耕种,比自己种收入还高!”行走在沿江村的田间地头,随处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近年来,沿江村党支部实施土地托管服务,成立沿江种植合作社,从一家一户“单枪匹马”到合作社“组团托管”,从村民“亲力亲为”到合作社“机种机收”,有效破解了“耕地闲置、成本高、效益低”等生产难题,实现户均年收入5万元。
“在‘富强美好’行动目标的指引下,大兴安岭地区结合边境地域特点,发展了一批以文旅融合、高寒特色养殖、温室大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实现了村村都有产业项目。2024年,全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村的占比达到93.7%,蹚出了一条兴边富民的新路子。” 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张志群说。
通讯员 杨志浩 本报记者 许露露
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加南村阳光棚室建设项目。(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供图)
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黑山村的花卉种植大棚。(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