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自来水管破了,我去处理一下。”正在村委会办事的第五组大组长李三辉接到一个电话,匆匆骑车返回村组。这是记者近日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江口村采访时遇到的一幕。江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文群感慨地说,“大组长可帮上大忙了,原来村民大事小事都找到村里,现在找到大组长就基本解决了。”
杨文群给记者罗列了大组长帮上的“大忙”。
去年12月,第五组村民李忠医建新房拓宽道路占用邓金明一部分坪地,两人产生矛盾,他们找到李三辉评理。李三辉和村“两委”干部一起上门调解,动员他们的亲戚、朋友做工作,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过去栽种苗木、维修水塘等常规事项有时还需要多个会议讨论传达。如今,村“两委”商讨常规工作,仅组织大组长集体商议、同赴调研就可以了。比如试点种植20亩百合事项,仅用3天时间便顺利进入落实阶段。
在江口强村富民公司文旅项目打造过程中,无论是邀请村民入股,还是沿线点位改造升级,都是通过“大组长”将相关安排传达到各村民,又通过“大组长”获取村民意见想法,最终达到村“两委”、公司、村民思想统一,确保了项目高效有序推进。
……
记者在湘东区采访时,村书记说起“大组长”,都竖起了大拇指。对白竺乡大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驾荣来说,半山、并田等村民小组在干旱季节饮用、灌溉用水的分配,曾经是他最头疼的事。这两年这个矛盾都被大组长周于生耐心化解了。腊市镇明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钦彪原对早稻生产、制种等任务也着急上火,现在第一组大组长邬振江帮上了大忙。邬振江是当地种养殖能手,他积极帮助种粮大户解决土地流转矛盾,村里也不再担心完不成种粮任务了。老关镇老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颜汝文明显感觉到大组长在村里的公信力和亲和力越来越高,组内发生什么事,村民第一时间联系的就是大组长。
被村书记纷纷点赞的“大组长”到底是啥?湘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文静介绍,大组长是湘东区在农村试点推进组级治理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湘东区在遍访127个行政村的基础上,探索出以“构建一个体系、搭建一套平台、健全五类机制”为核心内容的“115”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一个体系,就是在厘清资产结构、村组划分、人员构成的基础上,以网格为基准,对网格、党小组、村民小组进行优化调整,合并为一个“大组”,并推行“大组长制”,依法推动党小组长兼任村民小组组长、网格长、志愿服务队队长、村民理事会会长,实现组级治理人员“一肩挑”。目前,该区已在82个村进行试点,这些村从原来的500个党小组、1485个村民小组、508个网格,调整合并为580个大组,共精简治理人员1938人、减少64.51%,党员在治理骨干中占比提高19.25%,党在基层的话语权逐渐加强。湘东区制定了“大组长”履职清单,明确4类14项工作内容,让“大组长”工作方向更加明确,推进更加高效。
大组长制的实施,让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更为灵动、有效,治理成本反而下降。杨文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每年支付给党小组长、村民小组组长、网格长、志愿服务队队长、村民理事会会长“五长”的报酬大约4万到5万元。如今,每年每村支付给“大组长”的报酬3万元不到,但是实际“大组长”到手的收入却增加了。文静介绍,湘东区集聚各类奖励资金,按照“钱随事走、多劳多得、兼顾公平”原则确定“大组长”薪酬,“大组长”薪酬待遇平均提高约112%,干事创业活力争相迸发。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王煌 邬思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