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山东济南发挥组织优势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2025-01-21 19:4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都来尝尝,喝山泉水、住智慧舱的金耳,绝对值得你拥有!”济南市市中区兴隆一村驻村第一书记帖蕾把村里新引入的金耳菌搬上了年货大集,现场熬起了金耳雪梨汤,200斤金耳不到2小时就被抢购一空,销售额达到1.1万元。

  1月19日,山东济南东郊的华山湖公园年味十足,2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300多个摊位、400多种特色产品齐聚济南市“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驻村第一书记助农年货大集,驻村第一书记们各展才能,推销着他们带来的产品,年货大集变成了带货大比拼。

  “村民增收致富是第一书记的职责任务,去年7月到村后,我就想方设法打通西红柿、鸵鸟肉等产品的销售渠道,线下大集展销,线上直播带货,今天带来的鸵鸟肉基本卖光了。”年货大集现场,长清区赵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庄娜娜的带货能力格外强。

  2023年5月,山东济南着眼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深入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整合干部、企业、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汇聚,着力构建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乡村共建格局。

  多方参与、整体联动,形成“1+1+N”帮扶体系

  在济南市长清区房庄村,几十座冬暖大棚正在加紧施工,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派驻房庄村第一书记姜宁正在工地上跑前跑后。“房庄村是个200多人的小村,每亩土地年收入不过千元”,驻村第一书记姜宁说,“必须走引进项目、流转土地、劳务增收的路子。”

  2023年7月,姜宁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通过派出单位了解到,佳沃蓝莓山东公司正在当地选址立项,他就带着村里的土壤、水样等检测报告主动与企业对接,邀请企业现场考察洽谈,最终达成了村企共建500亩蓝莓产业园的项目计划,项目2025年建成后,蓝莓产量可达30万公斤,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以上,村民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

  像姜宁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在济南有2383名。2023年以来,济南市以2429个年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下村为突破点,在每村选派1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基础上,还动员1674家企业团体与村集体结对共建,组织6868名乡村振兴法治专员、金融专员、邮政专员、科技顾问、文化顾问“三专员、两顾问”,接续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累计为帮扶村下沉帮扶人员及单位10925人(个)。

  “通过上下联动、条块整合,全市形成了第一书记帮村、企业团体联村、多方力量助村的‘1+1+N’帮扶体系,有效打通了一些村在人才、产业、资金等方面的堵点问题”,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王玉跃说。

  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帮扶力量下沉到乡村一线,只有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步调一致,才能真正形成合力”。济南市明确驻村第一书记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为民办事服务员、班子建设组织员等“六大员”职责,引导企业团体落实制定一个共富计划、实施一批合作项目、完善一套经营机制等“六个一”目标,同时为金融专员、法治专员等“三专员、两顾问”逐一明确了项目化、清单式的目标任务,使各方面帮扶力量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

  走进历城区唐王锦鲤产业园的养殖温室,一尾尾五彩斑斓的锦鲤自在游动嬉戏……这片产业园总面积208亩,建有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锦鲤养殖玻璃温室,走在这里就像是走进锦鲤的博物馆。近年来,产业园筹资600余万元,与唐王街道12个村组建起了联村党委,以党组织联建引领村企联建、村村联建,带动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养殖户杨光亮说,“现在每年的收入都呈递增式上涨,今年的收入,一胎苗纯利润在十几万元”。

  无独有偶,在莱芜区张家洼街道北王善村,市政府办公厅派驻第一书记郝蔚到村任职后,锚定壮大“莱芜三黑”产业的目标,联合当地21个行政村同向发力,成功引进总投资5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并明确了“联合养殖、产品共销、收益分红、劳务协作”的合作路径,项目建成后将辐射带动21个村年集体增收13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一体推进兴业、富民、强村。近年来,济南市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第一书记协调、联村企业投资等方式,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1亿元,发展乡村富民产业项目2045个,许多帮扶村蹚出了资源盘活、项目带动、连片发展等新路径,形成了股份合作、经营合作、设施合作、技术合作、品牌合作等联村共富模式,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仓储物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发展草莓、玫瑰、黑猪等特色农业产业10余类。

  专业赋能、惠及群众,持续推进多元共治共享

  在济阳区新市镇布家村玉峰葡萄种植合作社,济南市“乡村振兴邮政专员”齐志宝针对葡萄“销售难”的问题,协调邮政公司与合作社建立双向营销模式,利用“济北小邮”开展媒体宣传,推进实施“邮乐优鲜”项目,500余斤葡萄在2小时内就能送达各网点。

  选派乡村振兴金融专员、法治专员、邮政专员以及科技顾问、文化顾问“三专员、两顾问”,是济南市着眼解决村集体和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作出的一项系统安排。济南市委组织部组织三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各类专业服务、专业资源进村入户,真正让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2023年8月,山东赛尔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綦振宝多了一个新身份——济南市“乡村振兴科技顾问”。从那时起,綦振宝就经常到平阴县孝直镇指导马铃薯种植。过去,平阴县孝直镇一些村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但由于土壤板结严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綦振宝到村后,不但带去了专业指导,还通过生物菌剂调养等一系列专业技术,使马铃薯亩产从3000公斤提高到了4000公斤,而且化肥使用量减少25-30%。

  同齐志宝、綦振宝一样,济南市通过下沉“三专员、两顾问”,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操心事、烦心事。针对“资金难”,组织“金融专员”协助银行制定特色农产品专属金融服务方案近50类,解决基层金融相关问题1.9万余个;针对“矛调难”,推动“法治专员”变“末端处置”为“前端防控”,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2万余件;针对“物流难”,依托“邮政专员”,设立村级寄递物流站点3677个,农产品上行寄递业务量超过3500余万件;针对“技能低”,推动“科技顾问”开展科技志愿服务2600多场,直接受益群众5万余人;针对“树新风”,由“文化顾问”常态化到村开展培训辅导,组织文艺下乡和群众性文体活动1100余场,大力践行文明风尚,树立起了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

  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王玉跃表示,2025年,是“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三年计划的收官之年,济南市将以健全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共建体系为抓手,着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改革攻坚,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有力有效推进省会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本报记者倪怀成 通讯员魏琪 实习生王鑫鹏

  山东济南“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驻村第一书记助农年货大集。(济南市委组织部供图)

  山东济南“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驻村第一书记助农年货大集上,长清区驻村第一书记庄娜娜在推介产品。(济南市委组织部供图)

  山东济南“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驻村第一书记助农年货大集上,历城区驻村第一书记曹艳茹(右)在推介产品。(济南市委组织部供图)

  历城区唐王街道唐王锦鲤产业园蒋世波。(济南市委组织部供图)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