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壁纳西族(摩梭人)手工纺织技艺非遗工坊。 (丽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清晨的泸沽湖畔,晨雾还未散尽,61岁的摩梭阿妈阿七独支玛已坐在木质织机前。她的手指在经纬间翻飞,伴随着织机发出的节奏声响,黑、红、白三色棉线交织成繁复的菱形纹样。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人,她靠一双巧手,将简单的麻棉线编织成绚烂的“彩虹”,披在摩梭人的肩头,成为了一道独特风景。
阿七独支玛所在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镇温泉村委会瓦拉壁村,是云南省第一批传统文化保护村落之一,也是摩梭文化的核心传承地。“瓦拉壁村是摩梭母系文化和民风民俗的重要保存地,是一座‘活现的’的摩梭博物馆。”温泉村党总支书记沈国发介绍,阿七独支玛领头传承的摩梭手工纺织技艺,以天然植物染色、72道工序纯手工织造为特色,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非遗名录。
前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村里的织机声日渐稀疏,祖辈的技艺谁来传承?瓦拉壁村用行动给出了答案。2017年,瓦拉壁村在镇党委和村党总支的推动下,加强党建领航非遗传承和手工业发展,成立了摩梭手工业和农业联合党支部,阿七独支玛担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活动室就设在她创立的摩梭非遗博物馆内。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社运作+农户参与”的创新模式,合作社以市场公允的价格,回收妇女们精心编织的手工织品,进行统一设计与销售,年产值已突破80万元,为川滇两地的200余名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不仅如此,阿七独支玛还打造了瓦拉壁纳西族(摩梭人)手工纺织技艺非遗工坊,采用“原料保障+免费技能培训+作品回购”的运营模式,让大家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这一举措,成功让周边40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走进瓦拉壁纳西族(摩梭人)手工纺织技艺非遗工坊,一幅摩梭妇女勤劳织造的生动画面跃然入目。她们灵巧的手指,在织机间穿梭,披肩、桌布、腰带、挎包……一件件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与民族特色的手工织品应运而生。脱贫户永都米给汝,与45位同村姐妹,在这里共同编织着摩梭技艺的未来。“我们一两天就能完成一条围巾或一个小包,每天的收入稳定在80元左右。”永都米给汝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能为摩梭技艺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爱上我们摩梭的手工织品。”
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