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出路|云南泸西:“以蓝换金”敲开就近就业“幸福门”
2025-04-08 09:2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种下经济作物,却无法带来经济收入,如何破题?

  自2023年起,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白水镇通过自我诊断与调整,瞄准产业发展新出路。如今,白水镇数字化现代蓝莓产业园里,株株蓝莓整齐排列。这片742亩的“蓝莓海洋”,正成为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黄金地”。

  “产业换血”焕发“新活力”

  “以前种银杏,看着挺美,可就是不挣钱,大伙都发愁!”白水镇既庶村村民赵石平无奈地说。地里种啥才能带动百姓增收,曾是白水镇的“痛点”。在发展蓝莓产业之前,白水镇的产业“重头”是银杏。然而,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适配,银杏产量和质量均不如人意,种植户们也因为收入不高屡屡受挫。

  面对这一困境,白水镇积极寻找产业突破口,2023年11月,镇党委书记挂帅组建专班,在研判产业方向后,2024年10月,白水镇成功引入了云南梦遇莓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升级等措施,有效盘活了821.5亩低效土地,实现了土地租金的上涨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同时,蓝莓产业的引入还直接带动了100余名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将曾经的“民生痛点”转变为了“发展热点”。

  “小车间”释放“大能量”

  走进白水镇数字化现代蓝莓产业园,培训上岗后的村民正忙着移栽蓝莓幼苗、铺设滴灌设备。为了最大化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蓝莓种植项目被细分为育苗、管理、采摘等多个环节,形成了“灵活就业+固定岗位”的就业模式。

  谭骅峰、孙灿云等技术工人,曾远赴福建、浙江等地打工,如今却选择返乡,成为蓝莓基地的骨干力量。“我在这里负责病虫害防治和数据记录,工资待遇不错,还能照顾家庭。”谭骅峰感慨地说,像他们这样的“回流”青年不在少数。在蓝莓移栽季节,基地日均用工量达到100余人,而在采摘季节的用工高峰,更是带动500余人务工。

  云南梦遇莓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志新算了一笔账:“我们优先聘用周边村民,他们年均务工收入超7000元,加上土地流转金,户均增收上万元,实现了‘一地生两金’。”

  白水镇既庶村党总支书记高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基地“报到”,帮村民“量身”找岗位,匹配育苗、管护、搬运等岗位需求。

  “村里建立了‘群众就业台账’,谁家有剩余劳动力、适合什么岗位,心里要有一本清账。”高志表示,村里摸底村民的技能和年龄后,针对岗位进行归类匹配,鼓励村里年轻人学技术当“蓝莓管家”,同时动员妇女参与分拣包装,与村里老人沟通,请他们负责轻体力零工,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对口岗位”。

  “小蓝莓”撬动“大未来”

  “这几年为了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大家都铆足了劲,现在总算是看到成果了,这里面倾注了大家太多的心血。”白水镇镇长周斌感慨道。随着蓝莓基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幼苗移栽完成,白水镇的蓝莓产业进入了“提质增效”快车道,预计2025年,白水镇蓝莓产业产值超过6000万元。同时,冷链物流中心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它将进一步完善蓝莓产业链条,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就近就业的强力引擎。

  白水镇党委书记佟婷对蓝莓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一颗小小的蓝莓,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大棋局。”她表示,接下来,白水镇将依托蓝莓产业园,打造一支专业的“莓好管家”务工团队,构建“企业用工+村级劳务”的合作联盟,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促进高质量就业。

  通讯员 王成林 本报记者 周晶

白水镇数字化现代蓝莓产业园。(资料图)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