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在乡间 | 在“帮工”中找到归属感
2023-07-21 14:3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编者按:传千年文脉,承文化自信。为深入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反映广大基层干部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讲好乡村文化振兴故事,本报开设“文化传承发展在乡间”栏目,欢迎各地基层干部、专家学者参与,谈心得、话感悟、讲体会。投稿邮箱xcgbbtg@163.com。

  我的家乡,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地处长白山分支哈达岭余脉,是“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农业县。帮工,在我家乡的意思是:帮人干活,不付钱的那种。

  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不了解这种古老的传统。可在我从小长大的村子里,过去有很多这样的人。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小时候家里垒院墙。一天早上,我妈给我5元钱让去买2块豆腐,嘱咐说:“儿子,今天家里盖院墙,亲友们来帮忙,你帮妈烧火做饭。”不一会,亲友们就陆陆续续赶来了。

  那时候的墙下面是石头,上面是砖,手艺好的大爷们码石头,年轻人搬砖、和泥。垒院墙的活,其实一点都不轻松,但他们干活时有说有笑的,有些亲友许久不见了,唠唠家长里短,有的中途休息时还会唱上两句,引得满堂彩。我至今还记得,有一位老人开玩笑说:“李瘸子,你手艺还行不行啊?可别把这墙干倒了!”李大爷毫不相让地回击:“给我自己三叔家干活,我还能糊弄么,我垒的这墙呀,100年都不带倒的!”

  看着他俩斗嘴,我爷爷在边上笑,然后大声招呼说:“小鸡都炖上了啊,中午谁也不许走,咱爷们好好喝点!”大伙儿异口同声道:“妥了!”

  每人一舀子凉水,半舀子热水,洗好脸开饭。饭菜端上桌,一大盘小鸡炖蘑菇是主菜,每人面前放着一杯散装白酒,满满一屋的人,其中有好些是认识的村里人,还有好多不认识的亲友。那时候以为都是自家的远房亲戚,后来长大一点我才知道,这都是周边赶来帮忙的并没有血缘关系的乡里乡亲。

  我爷爷后来跟我说过一句话,“人活着,得有点人情味,山不亲咱水亲,人不亲咱土亲”。当时我还小,听不太明白。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从事基层工作。只要有空,我就坐到李大爷垒的那面墙上,确实,李大爷没有吹牛,虽然我爷爷不是他亲三叔,但他给“三叔”家干活,确实不含糊,垒的这墙呀,几十年下来了,都依然很牢靠。

  在我出生的老房子里,我抬头看看房梁上的木头。那也是乡亲们用肩膀扛上去的,上面至今还挂着一双筷子,寓意着以后能过上好日子、顿顿有好吃的。我至今记得,有位年长的老人在上梁那天,就站在大梁边上喊,“今日上梁真吉祥,青堂瓦舍好高房,四块金砖垫玉柱,四根玉柱顶大梁。”

  可我爷爷后来却说,“这房子结不结实,不在上面的大梁,而是在下面支撑的四根顶梁柱上。”后来,我长大了、工作了,才慢慢咀嚼出这里面的味道来。

  乡村是铸造乡民精神风貌与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实体空间。而乡土文化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之分,物质形态多表现为人们长期劳作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农具和所住的老式建筑,非物质形态体现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优秀的乡土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农民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是凝结人们故乡情结的重要纽带。“帮工”文化,我个人觉得就是一种很典型的乡土文化。保护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特殊乡土文化,就是保护地方传统特色,有利于人们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想对那些老一辈的乡亲们说:“这房子没塌,因为年轻人现在变成了那顶梁柱。这村子也不会荒,因为我们这辈人已经长大了。”现在,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传承、拓展“帮工”文化。

  东丰县是“中国农民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十大农民画乡”“中华诗词之乡”,陶瓷农民画、非遗服饰、原创手绘……都很有特色。在文化传承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如何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富有乡村特质的文创产业,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魅力的同时,也擦亮地方乡村振兴的新名片,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这不,最近我张罗着请乡亲们再来我家“帮工”一次。不过,这次不再是给我家垒墙、盖房,而是端上小鸡炖蘑菇、白酒一杯,请大家围坐一起,共同研究怎么为村里修一条更宽敞的好路,也修一条乡村产业发展的好路!

  吉林省东丰县委组织部 许金闯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