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圆桌会 | 牵手合伙人,打好共富“组合拳”
2023-07-21 14:5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带动农民增收。乡村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创办的合作社、进驻农村的企业、乡村各类人才在促进共同富裕有何作为,如何形成合力?本期共富圆桌会,本报记者邀请5位乡村干部,聊一聊共富“合伙人”的故事。

  嘉宾:

  姚伟超 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党委书记

  谌志成 湖南安化县田庄乡高马二溪村党支部书记

  方小华 江西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党总支书记

  樊亚露 浙江缙云县五云街道古塘下村驻村干部

  王国兴 宁夏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驻村第一书记

  记者:盛夏,农村进入繁忙的时节,也迎来了乡村旅游旺季。大伙儿唠一唠村里的产业发展现状?

  姚伟超:村里的越光水稻就要收割了,预计今年亩产在1000斤左右。有机水稻是戴庄产业的重要支柱。十几年前,戴庄建立了合作社,一直在有机农业领域深耕,村民因此增收致富。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是2003年开始发展有机农业的14倍多。

  王国兴:眼下是宁夏最舒服的时节,村里客流也达到了一年中的峰值。四十里店村有个顺口溜,叫“春游麦地踏青来,小火车里闻花香,直升机上观稻画,冰天雪地骑摩托”。曾经靠天吃饭的落后村,通过引进企业,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2022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03.4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万元。

  谌志成:在我们高马二溪村,卖茶不分淡季旺季,天天都是旺季。凭借安化黑茶这个特色产业,我们实现了从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到“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的跨越。目前,高马二溪村全村村民存款达到1.8亿元,茶叶销售年收入1.2亿元,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民富。

  记者:刚才大家讲到了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等主体。那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他们发挥了什么作用?

  樊亚露:基层党组织有着责无旁贷的引领作用。我们古塘下村蒸笼编制技艺历史悠久,每年数十万个蒸笼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2022年,全村蒸笼行业产值2800多万元。虽然蒸笼产业欣欣向荣,但大部分村民还是依靠线下销售,抗风险能力较弱。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蒸笼合作社,联合街道、共富工坊,为从业人员提供电商平台培训,开辟线上销售渠道。今年元宵节短短一个小时的直播活动,就接到了50多个订单,让村民们感到异常振奋。下一步,我们希望能打造一个蒸笼产业园,把家庭作坊整合进产业园,努力推动古塘下村蒸笼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国兴:我认为,企业就像发展的一根“引线”,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拿我们四十里店村来说,村里引进了多家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企业种养的最大优势是科技含量高,通过稻渔共生、鱼菜共生、工厂化养殖等绿色技术提质增效。除了租金收入,村民还能获得分红收入和务工收入。在此基础上,我们村党支部牵头,联动企业挖掘现有旅游、科技、产业资源,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目前组织了1万余人次,既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农产品销售,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一二三产业正逐步深度融合。

  谌志成:我同意前两位的观点,共同富裕不是某一方的事,是几方的协同攻坚战。高马二溪村是安化县茶园面积最大、茶企最多的村。为了支持和鼓励各类主体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改单一为多元、变产业链为价值链,我们积极探索村“两委”、合作社、企业、农户“四位一体”经营管理模式,联合成立安化县台甲片茶叶专业合作联合社,村集体占股20%、合作社占股40%、茶企占股30%、茶农占股10%,形成了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记者: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乡村振兴的归宿。产业发展,如何鼓励人人参与、保证人人享有?

  方小华:共同富裕要先富带后富,授人以渔。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拉起一支有想法、敢拼搏、肯创新的人才队伍,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其他经济收入较低的老百姓增收。以我们黄溪村的蚕桑产业为例。陈小华是村里的一名党员,也是一个养蚕大户,年收入近8万元,是富裕道路上的标杆。村民方富强受陈小华的影响,主动参加江西省蚕种厂开办的培训班,回村将所学技术运用到自家小蚕工厂上,个人收入从不足2万元涨到了5万多元。在他们的带动下,黄溪村的蚕桑产业逐渐扩大,老百姓收入稳步上升。

  姚伟超:是的,共同富裕是众人划桨开大船,躺平坐享其成是不行的。如何最大程度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我们戴庄有些经验可以说说。在有机水稻产业中,村里形成了以合作社为主导的“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养一批职业农民队伍。目前种植农户有128户,其中种植面积控制在50亩到100亩的农户有28户,占到合作社总面积的60%以上。戴庄合作社的发展还解决了“托底问题”。合作社为村中资源最匮乏的那部分农户提供了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农机服务、销售服务,脱贫户务农的困难,包括传统农业效益低的问题,都能在合作社的发展运行中得到解决。干部和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民富与村强形成良性循环和有机统一。

  本报记者 周妍 倪敏 华贤东 林华维 周静文

  本报通讯员 邬闯 李律增 李永强 刘辉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