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来了,请各位村民小组长通知村民,安排好自家农活后,上午8点准时在‘茅莲车间’集中。”7月26日一大早,广东省台山市水步镇茅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剑波就通过微信群发出“开工通知”。
近年来,台山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村企合作模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搭建各类形式的“富民工坊”合作平台,为村民提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
村企联营激活“发展引擎”
“在这里上班很方便,能回家照顾孩子,还能管好田。”在台山市北陡镇大步头村的制衣工坊,59岁的村民吴连英笑着说。大步头村里留守的基本是老人、小孩及妇女,除了务农,几乎没有额外收入。
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2019年,大步头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积极牵线搭桥,动员该村外出创业青年林张旺回乡投资,建成面积1200平方米的制衣工坊,聘用员工以留守妇女为主。
“我以前在东莞务工,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本。村干部联系上我,劝我回乡投资,带动家乡经济发展。”林张旺介绍,如今制衣工坊业务步入正轨,订单量不断增加,用工规模也在扩大。“我们不断提升务工妇女的福利,提供午间工作餐、设置全勤奖等。”林张旺说。目前,制衣工坊带动该村2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
台山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富民工坊”是该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进强村富民的重要途径,“支部牵头、企业助力,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联起企业‘用工荒’和剩余劳动力‘闲得慌’的对接路径,实现村民增收、企业增效、村组增富。”
村企联手唤醒“沉睡资源”
村里有闲置土地,如何有效通过集体开发,进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带富村民,是很多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难题。建设“富民工坊”为台山市一些村庄唤醒“沉睡的资源”带来了新思路。
大江镇大巷村华上村民小组有一块面积25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此前因村民意见不统一,一直无法使用。大江镇作为台山市工业重镇,优质厂房一直供不应求。大巷村党支部书记林晓华和村“两委”干部合计,想通过建设优质厂房出租,让闲置土地变成“家门口工厂”。
林晓华带领村干部多次到华上村民小组入户协调,向村民解释土地开发用途和优势,终于让村民们达成了共识。大巷村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专题民主议事会,议定建设厂房由村、组按照5:5的比例分配租赁收入。2021年末,建筑面积1066平方米的轻钢结构厂房建成,2022年与一家五金塑料制品厂达成租赁协议,年租金10万元,大大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而厂房投产后优先招收周边村民务工,给村民带来了新的工作机会。
“我们招收了本村和周边村30多名工人,生手有师傅教,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就业条件。”该厂负责人坦言,将合适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村里,在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是一种“双赢”。
各方联心结出“幸福果实”
多方协作,最终的落脚点是群众受益,一批“富民工坊”的建成,推动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局面。
“我的工作以分拣快递为主,经过半天培训就能直接上岗。”7月26日,在台山市奇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快递分拣流水线上,李文连熟练地进行操作。该公司位于台城街道,距离板岗村不过5分钟步行路程。结合板岗村留守妇女较多的情况,板岗村党支部积极与该公司党支部沟通,帮助企业精准筛选符合用工岗位要求的闲置劳动力。目前,该公司累计为板岗村11名村民提供灵活就业岗位。该公司党支部书记黄东华说,“我们很愿意把生产线打造为‘富民工坊’,通过提供工作岗位,让村民劳动致富。”
对于部分特殊群体而言,“富民工坊”不仅为他们带来了报酬,还带来了希望。在台山市党群服务中心康园中心,来自台城街道的一些残疾人在这里参与简单的加工工作。“社工引导他们参加简单的手工加工、整理、装配、包装等,从而实现辅助性就业。”台山市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赵骏鸿表示,这样的工作模式可以帮助残疾人树立就业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他们走出家庭、融入社会。
本报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陈素敏 梁园园 陈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