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魏巧也来了。魏巧是80后,我也是‘80后’,我82周岁。”9月1日,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3年《开学第一课》,如约与全国青少年观众见面。82岁的时代楷模、农技专家赵亚夫亮相,讲述筑梦乡村故事。与他一起亮相的,还有同样致力乡村振兴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镇江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
今年《开学第一课》节目组的“实景课堂”,设置在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白沙自然村和镇江新区润果农场。赵亚夫向全国观众讲述了他60多年扎根农村一线的故事。2001年退休后,赵亚夫带领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创新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殷实的全国文明村。30多年来,他带领的团队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赵亚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与赵亚夫进行交流。魏巧在《开学第一课》上说,那一幕,是她返乡投身农业的“机缘”。2017年4月,魏巧和丈夫孙振中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回到家乡2万多亩的农田上,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引领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魏巧面对面交流,称赞“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
在节目最后,赵老坐在戴庄村荷塘边,对全国观众动情地说:“只要我们肯吃苦、肯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农业搞好,早早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他和魏巧分享的乡村筑梦故事,不仅感动了全国青少年,也让全国各地乡村干部备受启发。
反响>>>
同一堂课,同一片初心。本报记者邀请了三位乡村干部,请他们分享听了这一堂课的所感所得。
上好赵老给我的每一堂课
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党委副书记 桂荣
9月1日晚上,我陪着孩子观看了《开学第一课》。电视中,赵老向观众娓娓道来扎根乡村、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我很熟悉,因为我是参与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戴庄村曾经是镇江市最穷的村之一。村子位置偏僻,村民按照传统方式种稻种麦,在岗坡地上种点山芋玉米,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不仅没有分文积累,还欠账80万元。当时我家经济条件也很差。
60岁的赵老退休后,来到我们戴庄村,说戴庄村生态环境保持得特别好,适宜发展有机农业。啥叫有机农业?我们压根不知道。他动员我们,说按照他教的方法栽培,结出来的桃子能卖到3元一斤。我们笑了,“赵老师你别开玩笑了,我们这里桃子3斤才卖1元钱。”
赵老肯定地说,“你就按照我教你的方法种,卖不出那价钱,我赔你。”我们将信将疑种了几亩地。他每周来村里几次,手把手教大家种桃。等桃子熟了,一尝,天哪,可真甜!那年,戴庄的桃子每斤卖到了5元,被一抢而空。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也在我们当地流传开来。自从跟着赵老种桃子后,和大多数村民家一样,我家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整修了村里的老房子,换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而戴庄村,在赵老带领下,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现在我担任村党委副书记一职。这么多年,赵老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深。赵老40岁学习日语,60岁钻研电脑,70岁走进从未涉足的蔬菜领域……不断增强服务“三农”的本领。我要学习他刻苦钻研、改革创新的精神,要像他一样,做村民的贴心人。
从“第一课”回望驻村初心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江塘乡大塘村驻村第一书记 付晓峰
驻村工作6年多来,因为忙于村内事务,无数次忘记和闺女的约定。今年闺女已进入初三的关键时期,前几天和她约好,一起看《开学第一课》,一起看赵亚夫和魏巧的乡村振兴故事。
这次我没有失信。赶到家中时,《开学第一课》刚开始。看着赵老在电视里的深情讲述,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赵老扎根基层多年,坚持服务“三农”,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不愧为“时代楷模”。回望自己驻村初心,愿望也是朴素而平凡,就是帮助乡亲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帮乡亲们共富。
在赵老的讲述下,我的思绪回到6年前。2017年10月,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为响应组织号召,我主动报名,被选派到太湖县红星村参与扶贫工作,驻村工作后,坚持一家一户摸实情、讲真情、定实策,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实打实帮扶,摸准了群众的脉搏,贴近了群众的心窝,不仅驻村,更做到了“驻心”。经过近一个月深入走访全体农户,我真正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找准症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强班子、带队伍开始,坚持抓项目、兴产业等,努力改变红星村贫穷落后局面,到2021年6月我离任时,红星村组织建设有力,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蓬勃发展,人均收入大幅提升,140户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猕猴桃特色产业、文旅融合民宿项目致富带富成效显著,群众幸福感满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我又主动请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被组织选派到太湖县大塘村,始终保持初心,引人才、强发展,美环境、护生态,润民心、促和谐,打造和美村庄。
用脚步丈量基层热土
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海丰村主任助理 米文君
9月1日晚上8点,我陪着村里的小朋友们收看《开学第一课》。当看到82岁的赵老,以奋斗者的第一视角讲述自己60多年来扎根乡村、带领百姓致富的奋斗历程时,我内心激动不已。半个月前,我参加了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在南京举办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有幸见到赵老本人。无论是在现场聆听他上课,还是在电视中听他讲述奋斗历程,我都被他扎根乡村、一心为民的精神感染着、动容着。
我是乡村这本无字书的初学者,是三亚市海棠区2020年选调生,现在海棠区海丰村担任主任助理。我所在的海丰村,依山傍海、沿河而建,是美丽的椰子洲岛所在地。全村总户数292户,户籍人口1409人。这几年,海丰村以独特的自然资源为优势进行耕作及近海养殖,同时瞄准乡村旅游需求,通过出租闲置裸露土地收取租金,积极引进和发展民宿、跳伞、全地形越野车等项目,为村民提供良好就业机会。同时,吸引人流,带动村庄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乡村治理方面也作了积极探索,获得“海南省卫生文明村”等称号。但是我们村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短板,如失地农民数量大,村民再就业意愿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等。
解答乡村发展难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像赵老一样,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赵老每年有200天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用脚步丈量基层热土,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行而不辍,才能在基层历练中扎根破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报记者 李慧 朱秀霞
实习生 任晓燃
通讯员 艾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