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辉煌 村宝之光丨黑龙江桦川星火村:三代星火人的星火相传
2024-06-28 08:5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星火村俯瞰 (星火村村委会供图)

  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区向东而行,沿221国道走14公里,在松花江畔的万亩良田之中,坐落着一个充满朝鲜族民俗风情的小村庄,它就是中国农业合作化经营的发源地——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星火村。

  在这片黑土地上,老星火人开创了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开辟了我国寒地种植水稻的先河。如何在新征程上续写村庄往日的辉煌?星火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带领干部群众探索发展新路,重燃了星火村的“星星之火”,而今,接力棒已交到“星三代”手中。

  让荒原变沃土

  夏日的星火村风景如画,整齐的朝鲜族民居、宽敞整洁的街道、大片碧绿的稻田,令人心旷神怡。

  村里随处可见“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的印记:在村口的巨石上、村边的宣传栏里,也在村民们的心里、口中。

  “从1948年到1982年,我们星火集体农庄开创了六个新中国第一:第一个集体农庄、第一个拖拉机站、第一个突破大面积高产地区、第一个农民水稻科研小组、第一个农村题材纪录片、第一个写进小学课本的集体农庄。6个第一,让我们村在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村党支部书记崔哲俊今年60周岁,在村里“当家”已经29年,是土生土长的“星二代”,说起父辈们的故事滔滔不绝。

  1948年初春,听从党的召唤,朝鲜族农民金白山和李在根各自带领几十户有种植水稻经验的农民,从吉林省到东北荒原开荒种稻。1951年2月,金白山集体化耕作组在今天的星火村创建了集体农庄,并于次年正式被命名为“星火”,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

  今年79岁的吉炳浩对过去开荒的场景记忆犹新:“那时可苦了,插秧时水上一层冰碴,党员干部带头下水,冻麻了也咬牙挺着。”

  经过艰辛努力,一片片荒原沼泽被改造成全省单产最高的稻田,农庄人吃上了良种猪肉,孩子们喝上了牛奶,富庶可见一斑。

  从1948年开始搞耕作组(互助组),到1951年建立集体农庄,最后在1982年解散,星火集体农庄走过了34个年头,为农业合作化生产经营开了先河。

  上下求索探新路

  上世纪末,村里九成以上村民外出打工,村里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常住人口只剩68户118人,大部分还都是老人。”崔哲俊回忆。

  有段时间,崔哲俊几乎天天打电话“摇人”,动员外出的人回村创业,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村里没有赚钱的路子,不少人反问他:“回村能干什么呢?”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响应中央号召,“星火集体农庄2.0版”随之“上线”,开启了星火村合作社种植新时代。

  全村7220亩水田先后流转和托管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村民带地入社,既得租金,又得合作社水稻加工和托管增收部分的二次红利。水田逐年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主打生态有机,重新擦亮了“星火大米”的金字招牌。

  仅发展绿色种植还不够。老星火人敢闯敢干的奋斗精神是星火村的传家宝,刻在村民的基因里。如何让这片黑土地吸引更多游子归乡?答案只有一个:创新,闯出一条新路。

  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经过商议,重点在发展第三产业上做文章。星火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吴丰伯告诉记者:“农庄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感,经常有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寻找当年的回忆,我们就想以此为抓手,发展特色村寨项目。”

  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和以集体土地为资产入股,星火村投资7000万元打造“星火庄园壹号民俗村寨”,村史馆、旅游服务中心、民族饭店、采摘园等一应俱全,两年后建成开放,一炮而红。

  “很多村民抓住商机做小买卖,现在村里光民宿就有33栋。”看到沉寂许久的村子逐渐恢复了“烟火气”,崔哲俊十分欣慰。

  星火村先后斩获“全国文明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2023年实现人均收入近2.3万元,村集体收入68万元。

  续写新“星火”故事

  韩柳花是崔哲俊电话“摇”回来的第一位年轻人,她为此放弃了在青岛参股经营多年的餐饮配送公司,回村后挑起了村会计的担子。

  崔哲俊对她高度评价,“能力比较强,2018年回村后,村里的老年人外出办事、看病她都陪着,成了所有老人的‘女儿’。”

  有经济头脑的韩柳花,还利用村内闲置庭院创办“柳花姐开心小菜园”“柳花姐朝鲜族美食饭店”等项目,通过种植有机蔬菜、绿色大米,加工朝鲜族米糕、泡菜、米酒等农副产品,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最近她又钻研起了直播,推介村里的旅游项目、美食和农产品,截至目前,网上累计销售额近16万元。

  年轻人金哲浩带着田园梦想返乡,注册成立了星火村“金浩花卉”培育基地,吸纳了一批脱贫户在基地务工增收,自己也成长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今,星火村已有30多位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创业,给村子带回了新的发展理念、注入了活力。

  “过去,‘星一代’潜心钻研寒地水稻耕作技术,出产的星火大米声名远扬;现在,‘星二代’、‘星三代’创新求变,将星火大米卖到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还开发出大米锅巴、小米锅巴、泡菜、打糕等朝鲜族特色食品,民俗旅游业成了村里的新名片。”吴丰伯感慨地说。

  从一片荒地到我国农业合作化经营发源地、再到如今的高端稻米产区、民俗文化旅游村,星火人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新时代的星火人正奋笔续写着新的“星火”故事。

  本报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李铁成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