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腊月,我就接到了钟叔的电话,一是关心我春节何时返乡,二是希望我能多带些‘金点子’回来。”1月27日,腊月二十八,记者拨通了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蒲花社区流动党员李秋玲的电话,得知她虽然还在返乡途中,但早已收到来自家乡的牵挂。
李秋玲从小在蒲花社区长大,大学毕业后将党组织关系转回蒲花社区龙潭支部。虽然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家,但她平时与社区党委和龙潭支部的联系并不少。她告诉记者,黔江区建立了流动党员结对联系机制,每名流动党员都有专人联系,社区党委书记钟世勇是她的结对联系人。“每隔一段时间,钟叔就会问问我的情况,也会说说村里的发展。”
最让李秋玲感动的是去年夏天,临近她的“政治生日”时,她收到蒲花社区党委寄送的“红色包裹”。“里面有党章、党员徽章、政治生日贺卡,还有‘致在外流动党员的一封信’。”时至今日,李秋玲仍清晰记得收到包裹时的激动,她动情地说:“在外多年,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像一只风筝,而这些关心与惦念就是线,让我既能展翅高飞又不迷失方向。”
如何能将内心的感动转化为推动家乡发展的能量?李秋玲一直都在思考。“我们社区毗邻国家5A级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可供选择的住宿也比较有限……”前段时间,借着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的机会,李秋玲着眼于社区长远发展,提出从改善交通和住宿条件“破题”,以良好的旅游配套赢得游客“芳心”。这次春节返乡,她想就此与社区党委进一步沟通,“不以村里人,而是以游客的视角,为社区补短板提供更多思路与启发。”
李秋玲与蒲花社区党委的“双向奔赴”,是黔江区关心关爱联系流动党员的一个缩影。黔江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黔江区从集中排查走访、日常教育关爱、引导发挥作用入手,推动流动党员“流而有联”“流而有家”“流而有为”,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心”“务工不误学”。“这次,我们充分利用春节期间流动党员大量返乡的契机,组织各村(社区)召开流动党员返乡座谈会,交流创业经验、分享致富技术,充分激发流动党员‘创业他乡、服务老乡、回报家乡’的热情。”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冉为